古代的節日不是一個時代而是許多時代積累下來的。一年中的主要節日有:
元旦,陰歷正月初一,現在叫春節,“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我國,這是最重大的節日。
上元,也叫元宵節,陰歷的正月十五,按民俗在那天晚上要張燈為戲,所以又叫元宵燈節。
花朝,古人把陰歷二月十二日(北方也有定為二十二日的)定為花朝節,又叫“百花生日”,意味著冬去春來,花草萌生。
清明,古人根據物候、氣溫等變化規律,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平均每個節氣占15.22日。清明就是這些節氣中的一個,在陰歷三月初三前后(陽歷四月六日前后)。清明在季節上表示已經進入春天的第三個月,是春耕、植樹的最好季節。古人習慣在這天上墳掃墓或游春踏青。
寒食,清明前二日(或一日)。相傳起源于春秋時晉文公為悼念抱著樹木被燒死的功臣介子推,要求從這天開始禁火三日,只能吃現成的食品,所以叫寒食。
上巳(sì),是地支的第六位,古人把陰歷三月頭一個巳日叫上巳,認為這天臨水可以祛除不祥。三國魏以后,就固定在三月三日,后來演變為水邊飲宴、郊外春游的節日。
端午,陰歷五月初五,相傳是戰國時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這天為拯救屈原,古人把粽子投入江河,并舉行龍舟競渡。
伏日,夏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陰歷五月二十一日左右)后的第三個庚(“庚”是天干的第七位)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叫中伏,立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陰歷六月三十日左右)第一個庚日叫末伏,每伏十天,總稱三伏,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據說“伏”是隱伏避暑的意思。
七夕,陰歷七月初七日。傳說這天晚上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候。古代婦女多在這天晚上結五彩絲線,穿七孔針,陳設瓜果以求七巧。
中元,農歷七十五日。佛教傳說:目蓮的母親墮入餓鬼道中,目蓮向佛求救,在這天把母親從地獄里救出。所以人們把中元看成鬼節,有施食給亡靈等活動。
中秋,陰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這天的月亮最圓最亮,是賞月的佳節。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所以又叫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所以又稱重陽。古人有重陽登高飲酒賞月的習慣。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陰歷十一月二十三日左右,古人把冬至看成節氣的起點,因為這一天的白天最短,從這天開始,白天就一天天長起來,意味著最冷的冬天來臨,春天不會遠了。
臘日,陰歷十二月初八,正是冰凍最寒冷的時節,古人有舉行臘祭的風俗。現在民間還有喝“臘八粥”的風習。
除夕,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所以那天的晚上叫除夕,民間有團圓守歲迎接新年的習俗。
上一篇:《紀日和紀年》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古代的貨幣》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