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支紀日、紀年
“干”的意思是樹干,“支”的意思是樹枝。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相配,如樹干和樹枝配合,單與單配,雙與雙配,可以出現六十種不同的組合: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木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這六十個組合,叫六十甲子或甲子一周,也叫青龍一周。一周之后,又重新開始。
用干支相配,開始只用來紀日,從殷代的甲骨文中就可以見到,春秋時也是這樣(有時也可只記天干,不記地支)。后來也用它來紀年。以干支紀日已有幾千年,紀年也有兩千多年,從沒有間歇或錯亂。現在紀日雖不用干支,但農歷紀年一直沿用至今。
(二)年號紀年
年號是封建皇帝新即位后為記錄年度所立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最早始于漢武帝,他把自己即位的那一年(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以后新皇帝即位時,必須改換年號,叫做“改元”。如“乾隆三十九年”,就是清高宗改元后的第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
唐宋以前,也有同一個皇帝更換年號重新紀元(記錄元年)的。如公元前135年是漢武帝建元六年,次年卻改為元光元年了。他在位五十四年,共改元十一次。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共改元十四次,用了十四個年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只改元一次,因此常用年號來稱皇帝,如明世宗被稱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稱為乾隆皇帝。
這種用皇帝的年號紀年的方法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直到公元1911年清宣統皇帝三年為止,用了兩千多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廢除年號紀年法,1912年就稱為民國元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采用國際通用的公元紀年(也稱西歷紀元),它是以耶穌降生的那一年為元年的,因為它通用于世界各國,所以稱為公元,公元紀年前的年代就稱公元前某年。要了解古文中年號紀年中的某年是公元哪一年,可以查找《中西年歷對照表》。
上一篇:《大臣的謚號》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古代的節日》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