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許多大臣死后也有謚號,即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給予的一種稱號。這些人有了謚號,就等于在姓名、字、別號、官職名號之外又多了一個別名。
漢代的張良,封爵是留侯,死后謚號是“文成”,所以又稱他為文成侯。霍光死后謚號是宣成,所以又稱宣成侯。三國時的諸葛亮,字孔明,謚為忠武。唐代的韓愈,宋代的王安石,死后都謚為文,所以又稱韓文公、王文公。宋代的范仲淹、司馬光,死后都謚為文正,所以又稱范文正公、司馬文正公。歐陽修、蘇東坡死后都謚為文忠,所以又稱歐陽文忠公、蘇文忠公。
在六朝以前謚號常和爵號并稱,如用文成侯稱張良,文成是死后的謚號,候是生前的封爵。唐代以后,謚號和封爵就不相聯系了。如稱韓愈為韓文公,這個“公”不是封爵,只是對他的敬稱。用大臣死后的謚號來稱呼,這是古代敘寫別人生前事跡時常用的稱謂法。
上一篇:《帝王的謚號和廟號》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紀日和紀年》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