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篤③,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④都⑤不聞消息?此已喪矣⑥。”語⑦時了⑧不悲。便索⑨輿⑩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11)琴,便徑(12)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13)不調(14),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15)良(16)久。月余,亦卒。
[注 釋]
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之兄。②子敬:王獻之,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書法名家,與王羲之并稱“二王”。③篤;(病)重。④何以:即“以何”,為什么。以,因為。⑤都:全,總。⑥此已喪矣:“此子敬已喪矣”的省略。此,由此看來。⑦語:說話,動詞。⑧了:完全。⑨索:要。⑩輿(yú):轎子。(11)好(hào):愛好。(12)徑:徑直。(13)既:已經。(14)調(tiáo):協調,這里指調試出和聲。(15)慟(tòng)絕:悲痛欲絕。(16)良:很。
[譯 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王子猷問身邊的人:“為什么總聽不到(子
敬的)消息? 由此看來(他)已經死了。”(他)說話時(似乎)毫不悲傷。便要來轎子去料理喪事,一路上(他)都沒有哭。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就徑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可是)琴弦已經調不出和聲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離開了人世。
[鑒 賞]
每當讀到子猷心知最親近的人已離世而“不悲”而“不哭”時,我們必然覺得此人太不近人情,哪里會想到這是作者故意設置的一個懸念呢?設置懸念是激起人們閱讀興趣的一種好辦法。不過,懸念的設置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必須合乎邏輯。如果前文不寫子猷亦“病篤”,為了去奔喪,不得不抑制自己強烈的感情;不寫子敬的死,起初只是出自子猷因老是聽不到子敬的病況而做出的推斷,而并非確訊,豈不抹去了子猷對子敬仍可能在世的熱切的哪怕是不切實際的祈望。正因為如此,當我們讀到文章末尾子猷為子敬“人琴俱亡”而“慟絕良久。月余,亦卒。”時,我們才會深深感到在子猷“不悲”“不哭”的火山下奔突著多少熾熱的巖漿。
上一篇:《五柳先生傳》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以蟲治蟲》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