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①之械,成,將以攻宋②。子墨子聞之,起于魯③,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④,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⑤焉為⑥?”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⑦者,愿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⑧。子墨子曰:“請⑨獻(10十)金(11)。”公輸盤曰:“吾義(12)固(13)不殺人。”子墨子起(14),再拜,曰:“請說(15)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16)。宋何罪之有(17)?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8),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19),不可謂忠(20)。爭而不得,不可謂強(21)。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22)。”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23),胡(24)不已(25)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何不見(26)我于王?”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27)有人于此,舍(28)其文軒(29),鄰有敝輿(30)而欲竊之;舍其錦繡(31),鄰有短褐③而欲竊之;舍其粱肉(33),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34)人?”王曰:“必為有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35)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36),犀兕(37)麋鹿滿之,江漢(38)之魚鱉黿鼉(39)為天下富,宋,所謂(40)無雉(41)兔鮒魚(42)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43)松文梓(44) 楩(45)楠豫章(46),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47)也,為與此(48)同類。”王曰:“善哉。雖然(49),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50),以牒為械(51)。公輸盤九(52)設(53)攻城之機變(54),子墨子九距(55)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56)守圉(57)有余。公輸盤詘(58),而曰:“吾知所以(59)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61)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60)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62)矣。雖殺臣,不能絕(63)也。”楚王曰:“善哉。吾請(64)無攻宋矣。”
[注 釋]
①云梯:攻城用來登城的器械。云,形容梯子高可入云。②以攻宋:即“以之攻宋”的省略。以,介詞,用來。之,指云梯。③起于魯:即“于魯起”,狀語后置。于,從。起,動身。④郢(yǐng ):楚國的都城。⑤何命:(有)什么見教。⑥焉為:疑問語氣詞連用。⑦ 臣:我,自謙之辭。⑦說(yuè);通“悅”,高興。⑨請:請允許我,請讓我。⑩獻:奉送,送上。(11)金: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先秦時以黃金二十兩為一鎰(yì),稱一鎰為一金。(12)義:名詞用如動詞,指堅持道義。(13)固:絕,堅決。(14)起:古人席地而坐,起,指直起身來。(15)說:解釋。(16)將以攻宋:“將以之攻宋”的省略。以,用。之,它。(17)何罪之有:即“有何罪”。之,結構助詞,動賓倒裝的標志。(18)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即“荊國于地有余而于民不足”,狀語后置。楚國在土地方面有余,可是在人口方面不足。荊國,楚國的別稱。于,在……方面。(19)爭:(據理)力爭。(20)忠:盡心竭力。(21)強:剛強,堅定。(22)知類:懂得類推(事理),即由此及彼。(23)然:那么。(24)胡:何,為什么。(25)已:停止。(26)見(xiàn):引見。(27)今:如果。(28)舍:舍棄。(29)文軒:有彩飾的車子。(30)敝輿:破車。輿,車子。(31)錦繡:色彩鮮艷的刺繡衣服。(32)褐:(hè):粗布襖。(33)粱肉:精美的飯菜。(34)何若:如何,怎樣的。(35)猶:似,如同。(36)云夢:橫跨長江南北的大澤,包括現在的洞庭湖洞庭湖、洪湖、白鷺湖等。(37)犀(xī)兕(sì):犀牛。(38)江漢:長江和漢水。(39)黿(yuán)鼉(tuǎn):豬婆龍,鱷魚之類。(40)所謂:(人們)所說的。(41)雉(zhì):野雞。(42)鮒(fù)魚:一種小魚。(43)長:高大的。(44)文梓(zǐ):梓樹。文,通“紋”。梓樹文理細密,故稱文梓。(45)楩(pián):黃楩木。(46)豫章:樟樹。(47)之:取消“王攻宋”這個句子的獨立性。(48)此:這,指“有竊疾”。(49)雖然:即使這樣。然,如此。(50)城:城墻。(51)以牒為械:用木片做攻城的器械。牒,木片。(52九):多次。(53)設:使用,施展。(54)攻城之機變:即“機變攻城”,定語后置。之,定語后置的標志。機變,隨機應變,變化多端(的方法)。攻城,動賓短語用如名詞。(55)距:通“拒”,抵擋。(56)之:取消“子墨子守圉”這個句子的獨立性,使其充當主語。(57)圉(yù):通“御”,防御,守衛。(58)詘(qū):同“屈”,理虧,認輸。(59)所以:以何,用什么(方法)。(60)禽滑(gǔ)厘:魏國人。(61)莫:沒有人。(62)寇:入侵,侵犯。(63)絕:這里指殺盡。(64)請:表示說話人對對方的尊敬,可不譯出。
[譯 文]
公輸盤給楚國造了(攻城用的)云梯,準備用來攻打宋國。墨子知道這事,從魯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首都)郢,會見了公輸盤。公輸盤問道:“老先生有什么見教嗎?”墨子說:“北方有人侮辱我,希望借助您把他殺了。”公輸盤不高興了。墨子說:“請讓我奉送給您十鎰黃金。”公輸盤說:“我是講道義的,絕不殺人。”墨子直起身來,拜了又拜,說:“請讓我說說我的來意吧。我在北方聽說您造了云梯,準備用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么罪呢?楚國多的是土地,而缺的是人民,(打宋國是)犧牲(自己)所缺的人民,去爭奪(自己)所多的土地,(這)不能說是明智。宋國無罪卻去攻打它,(這)不能說是仁愛。明知(不對),卻不(向楚王)據理力爭,(這)不能說是忠誠。力爭了卻沒有收到效果,不能算剛強。(自稱)講道義,連少數的人都不殺,卻要殺大批的人,不能說懂得由此及彼的道理。”公輸盤被說服了。墨子說:“那么為什么不放棄(進攻宋國的打算)呢?”公輸盤說:“不行,這事我已經和楚王說好了。”墨子說:“(您)為什么不引我去見楚王呢?”公輸盤說:“好吧。”
墨子見了楚王,說道:“如果有這樣一個人,放棄自己的華麗的車子(不坐),(看見)鄰家有輛破車,卻想去偷它;放棄自己色彩鮮艷的刺繡衣服(不穿),(看見)鄰家有粗布短襖,卻想去偷它;放棄白米好肉(不吃),(看見)鄰家有糟糠,卻想去偷它。這是個怎樣的人?”楚王說:“那一定是得了偷竊病了。”墨子說:“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里;宋國的土地,方圓才五百里,這就如同華麗的車子和破車相比。楚國有云夢大澤,犀牛、麋鹿到處都是,江漢一帶的魚鱉黿鼉一類水產,是天下最豐富的,而宋國(像人們)所說的是連野雞、兔子、鮒魚都不出產的國家,這就如同可口的飯菜同酒糟米糠相比。楚國有長松、文梓、黃楩 、楠木、樟樹等貴重木材,宋國(卻連)成材的大樹都沒有,這就如同綢緞衣服同粗布短襖相比。我認為您攻打宋國,同這(有偷竊病的)一樣。”楚王說:“好呀!即使如此,(可是)公輸盤給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占宋國。”
于是楚王召見了公輸盤。墨子解下了衣帶,當作城墻,用木片當作攻城的器械。公輸般多次用了使用變化多端的攻城辦法,墨子多次都抵擋住了他。公輸盤攻城的器械用盡了,(而)墨子守城(的辦法)還有余。公輸盤輸了,可是說:“我知道用什么(方法)對付你,(但是)我不說。”墨子也說:“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對付我,我也不說。”楚王詢問其中的緣故。墨子說:“公輸先生的意思,不過(是)想殺掉我。(他認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能守住,就可攻下了。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經拿了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國的城墻上,等待楚國的入侵了。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守城的人)呀。”楚王(聽了),說道:“好吧,我遵命不打宋國啦。”
[鑒 賞]
本文再現了一場關系一個小國生死存亡的辯論,辯論的一方是遠道而來,風塵仆仆的墨子,另一方是新式武器——云梯的創制大師公輸盤和南方大國的君主楚惠王。辯論的題目是應該“攻宋”還是不該“攻宋”。
文章先寫墨子同公輸盤的論辯。墨子在論辯中采用的戰術是“知類”法,也就是類比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故意繞開你的攻擊目標說事,明明想說的是“此”,偏偏從“彼”開始。他先請公輸盤幫他去殺一個仇家,引出公輸盤“吾義固不殺人”的表態,然后指出他造云梯去“攻宋”,是“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讓公輸盤自我掌嘴,當然只好認輸。但是他并不心甘情愿地放棄其“攻宋”的意圖,于是把是否“攻宋”的決定權推向楚王,導致墨子同楚王的另一場辯論。
墨子在論辯中采用的戰術還是“知類”法,不過具體用法有兩點不同。一、如果說對公輸盤主要是指出攻宋之不義,對楚王則主要是指出他攻宋之不智。二、對公輸盤主要是“殺少”與“殺多”的比較,對楚王則主要是用三件反常的可笑事情做比喻:舍文軒、竊敝輿,舍錦繡、竊短褐,舍粱肉、竊糠糟,誘使楚王不假思索地說此人“必為有竊疾矣”。接著,墨子乘勢切入正題,由此及彼,指出地大物博的楚國去攻打國土貧瘠物產匱乏的宋無異于舍文軒而竊敝輿,舍錦繡而竊短褐,舍粱肉而竊糠糟,請楚王進入“必為有竊疾”之甕而理屈詞窮。但理屈不等于力屈,楚王攻宋之心仍不死,于是引出了一場“力”的較量。
楚王召來了公輸盤與墨子較量攻防之術。“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挫敗公輸盤的進攻術后,那個“吾義固不殺人”的公輸盤卻陰謀加害墨子,除掉這個厲害的對手,誰知陰謀又被墨子揭穿,并告以宋國早有防備,終于使楚王認識到力屈而放棄攻宋。全文層次清楚,結構完整。
墨子在辯論中運用邏輯推理,排比句和形象的比喻,使文章既有氣勢,又有具象,極具的說服力。另外,全文通過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愛憎分明:反對侵略的墨子的大膽機智和辯才;主張侵略小國的馬前卒公輸盤的假仁假義和狡黠;主張侵略的總后臺——楚王的驕橫狂妄無不展現在讀者眼前。
上一篇:《信陵君竊符救趙》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六國論》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