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點拔·多角度寫景名言大全
技法解說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蘇東坡在望廬山時所發出的感慨。對作者而言,看山如此,觀察和描寫景物同樣也如此。大千世界,景色各異。對于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遠眺,或近觀,或仰視,或俯瞰,或平視,或環顧,看到的情景和感受也是不同的。請看袁鷹在《井岡山翠竹》中的一段描寫:
“井岡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盡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風采。”
這段文字,選用遠眺和近看兩個角度來描寫井岡山的毛竹,把井岡山毛竹的整體美和細節美,都清晰而形象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再比如,朱自清的散文《綠》,描寫梅雨潭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象:
“走到山邊,便聽到‘嘩嘩嘩嘩’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
作者把遠景和近景結合在一起,作者先是走到山邊,描寫看到的瀑布的遠景,接著又描寫在“亭邊”所看到的近景,并加入了仰視的鏡頭,對瀑布的形狀、奔流的氣勢、濺起的水花和水花給予人們的奇趣作了生動具體的、惟妙惟肖的描寫,勾畫出一幅“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山水畫。作者如果不作多角度地描寫,缺少遠景或近景,梅雨瀑布給讀者的印象就不可能這樣鮮明,這樣壯美了。
描寫景物時,除了從遠近、俯仰、高低等視覺角度觀察外,我們還要注意學會運用多種感覺器官來觀察和描寫,比如聽覺、觸覺、嗅覺等。請看現代作家魯彥的《聽潮》中的這段描寫:
“每天潮來的時候,聽見海浪沖擊巖石的音響,看見空際細雨似的,朝霧似的,暮煙似的飛沫升落;有時它帶著腥氣,帶著咸味,一直沖進我們的窗欞,粘在我們的身上,潤濕著房中的一切。”
這里的“聽”、“看”、“咸”、“粘”分別從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個方面渲染了普陀山每天潮來時的美妙景象,讓人們初步領略了大海的壯闊美景。不足百字的描寫,作者就全面調動和發揮了五官的功能,作者的筆底功夫不能不令人贊嘆。
由此可見,多側面、多角度地描寫景物,不僅能展現出所見景物的千變萬化、千姿百態,同時也能使景物形象更豐富、更完整、更具立體感。
例文評析
荷塘勝景
湖南◇董鍵
或許是受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啟示,我特別鐘愛屋后的那一片荷塘。
清晨,我踏著露珠,腳下軟軟的,荷塘邊的小草青青翠翠、勻勻密密地給荷塘美麗的衣裙鑲上了翡翠花邊。塘中迷迷蒙蒙的,帶著淡淡荷香的水霧,在荷塘的上空飄來蕩去。荷葉與荷花在這縹緲的紗帳中,時隱時現,帶著一絲神秘,令我不忍前行。腳步輕輕地,緩緩地,唯恐驚醒了還在酣然睡夢中的荷花仙子。一切都是靜靜的,偶爾才能聽到輕風拂動荷葉的聲音。漸漸地,天空云霞明亮起來,荷塘周圍的霧全消散了。我聆聽著頭頂鳥兒婉轉的歌聲,甚至還聽到了魚兒調皮的吐泡聲。荷花仙子被喚醒了,瞧,她正輕舒柔身,淡抹脂粉,緩舞碧裙呢。咦,眼前呈現的不正是宋代詩人楊萬里描繪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勝景嗎?
此時,若站在遠處看,頓覺荷葉片片,一碧無際。輕風拂來,如同翻滾的綠波。而那亭亭玉立于荷葉之上的朵朵或紅或白的蓮花,正像一群仙子隨著綠波婆娑起舞,青波托綠葉,綠葉扶紅花。置身于如此優美的環境中,能不令人心醉神迷嗎?
當我沿著臺階拾級而下細細觀賞時,景色更加明朗:大片大片的葉子,正面深綠,或浮于水面之際,或立于碧波之上,相互簇擁,不蔓不枝,有如能工巧匠精心雕琢成的塊塊的美玉,光潔透亮。荷葉上閃爍著顆顆晶瑩的露珠,隨著微風在碧盤里頑皮地滾來滾去,最終還是咕嚕咕嚕地滾了下去,消失于碧波之中。忽然一滴晶瑩的露珠悄然落于我的指尖,淡淡地浸染開來。那玉立于荷葉之上的荷花仙子啊,娉娉婷婷,裊裊娜娜。它們粉紅的花瓣,錯落有致,嬌艷欲滴,卻無半點妖艷之氣。有的止不住好奇心,半掩秀面地向外窺探;有的更顯羞怯,遲遲不肯掀開秀麗的面紗。時而有紅蜻蜓立于其上,這又構成一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圖畫。當我坐在石階上小憩時,想不到活潑的魚兒也來和我做伴。它們在荷梗間穿梭游泳,輕快敏捷,倏爾遠逝。玩累了,便偎依在荷花仙子的懷抱里,怡然自樂。它們為幽靜雅致的荷塘增添了無限生機。我記得一段小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多想蕩舟穿梭于蓮葉之間,盡情享受采蓮的歡樂啊!然而“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雖無白鷺,但碰落了水上的荷花,驚散了水中的游魚,該多可惜啊!
哦,荷塘,它融滿了夢幻般的詩意,淡雅清新的情趣,更融滿了我純潔真摯的愛。
評析:這是一篇描繪荷塘景致的美文,作者描寫晨霧籠罩下的荷塘,有遠看:“荷葉片片,一碧無際”、“青波托綠葉,綠葉扶紅花”,著眼于整體形象;有近觀:葉滾露珠、花滴嬌艷、好奇半掩秀面、羞怯不掀面紗,著眼于千姿百態。荷塘中有酣然而睡的荷花仙子,有“輕舒柔身、緩舞碧裙”的荷花仙子,有隨水霧飄來的“淡淡荷香”,有“輕風拂動荷葉的聲音”和“魚兒調皮的吐泡聲”,有“蕩舟穿梭于蓮葉之間,盡情享受采蓮歡樂”的暢想。視覺、嗅覺、聽覺、想象等多角度的描繪,展現了夢幻般的荷塘美景,而情感的抒發也主要寄寓在對景物細膩生動的描寫之中。
文題演練
文題(一):霧
提示:霧,它迷迷蒙蒙,若隱若現;它飄散無定,變幻莫測。抓一抓,它似有似無,飄飄悠悠;嗅一嗅,它甜津津,濕漉漉……觀霧,可仰望,可遠看,可近觀;可寫全景,可寫局部。描寫時,要選擇好觀察點,多角度、多側面地表現它的特點。
要求:1.根據立意和具體描寫的場景,可自擬題目。
2.抓住霧的特點,多角度地描寫。
文題(二):的早晨
要求:1.根據選材,將題目補充完整,如《校園的早晨》、《鄉村的早晨》。
2.注意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來描寫景物。
3.注意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滲透作者的情感。
佳作展示
東山晨霧
浙江◇莊序瑩
星期天,我起了個大早,去東山觀日出。沒想到運氣不佳,是個大霧天。看不到日出就觀霧吧,欣賞一下東山晨霧,不是也別有一番情趣嗎?
霧漸漸濃了,乳白色的霧從山頂汩汩地淌出,緩緩地漫下山坡,像誰抖開一件輕柔的衣衫,飄飄忽忽地披在東山的身上。山腳下的房屋變得模糊不清了,田野上籠著一層輕紗。那蒼翠的坡,烏藍的谷,五彩的山……什么都看不清了。
我身處山腳,抬頭仰望屹立在山頂的電視塔,朦朦朧朧,只有塔頂上的那一盞紅色的導航電燈依稀可辨。
我慢慢爬向山頂。天地之間只有白茫茫的霧,灰蒙蒙的霧,濕漉漉的霧,涼絲絲的霧。電視塔漸漸明晰了,離山頂也不遠了。那濃霧,抓一把,軟綿綿;吸一口,甜津津;踩一腳,輕悠悠。它仿佛是《西游記》里的神云,我駕著它來到了山頂。
我摸摸頭發,濕潤潤的;摸摸電視塔的銀色塔身,涼冰冰的。霧從眼前飄過,睫毛上掛起了一層細細的珍珠;霧從耳邊掠過,仿佛母親低吟著一曲舒緩的催眠曲;霧在身旁沉浮,身子搖搖晃晃就像飄在九重云霄。而電視塔呢?它旋轉著,像在跳舞哩!
重重濃霧落下來,層層地壓在我的頭頂,我的雙肩,我的胸前。霧裹住了身子,裹住了心,也裹住了視線。宛如在夢中,到處都是一片虛幻和彌蒙,妖嬈的云霧在半空中跳舞, 滿山坡到處是一群群溫順的小綿羊,偎依著,嬉戲著……
霧漸漸融化,漸漸稀淡。山腳下,幽幽地飄來一陣清風,霧紗被卷起一角,露出湛藍的天,藍得刺眼。一切都被晨霧擦干凈了,空氣多么清爽。小草和花瓣上還凝結著一粒粒霧珠,閃爍著太陽的光輝。特別是那巍峨高大的電視塔,閃著銀白色的耀眼的光,更顯精神了。
點評:本文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東山的晨霧。從觀察點來說,有山腳下、爬山途中和山頂,這樣層層寫來,突出了“霧漸漸濃了”到“霧漸漸融化”的過程。從觀察角度看,有仰視,“乳白色的霧從山頂汩汩地淌出”;有遠望,“天地之間只有白茫茫的霧……”;有近看,“霧從眼前飄過……”。另外,作者還調動多種感官來描寫:“白茫茫”、“灰蒙蒙”、“濕漉漉”、“涼絲絲”、“軟綿綿”、“甜津津”、“輕悠悠”,描繪出霧的情態、特質,有色澤、有味道、有觸覺,給人以立體的印象。而文中幾處想象,也寫出了人在霧中的心理感受,使霧有情有趣,富有詩意。
廬山的云霧
海南◇劉紅萍
同學們,你們到過廬山嗎?如果去過的話,廬山秀麗的風景一定給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你是喜歡“劍峰”、“花徑”,還是“仙人洞”?而我最喜歡的卻是廬山的云霧。你聽了也許會發笑:云霧誰沒見過,不就是迷蒙蒙的一片嗎?
不,我所見的云霧別具一格,如夢如幻。
那天,我隨著爸爸媽媽還有弟弟來到廬山腳下,抬頭向上看。啊!真美啊!我感到眼前一亮:一座座山峰好像亭亭玉立的仙女,身穿翠綠的衣裙,手拉著手站在一起,輕盈窈窕,笑容滿面地迎接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們。
汽車載著我們,在銀蛇般的山路上奔馳,到了半山腰,天突然變得黑黑的,使人想到一句古詩“黑云壓城城欲摧”。接著,細雨落下來了。司機窗前的刮雨器左右搖擺,忙個不停。我向窗外望去,天色開始朦朧起來,感覺就像廬山披上了一件白色的紗衣,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
霧越來越濃,天像被一張巨大的帳篷籠蓋住了。我們下了車,在霧中一點點地前進。煙霧之中,根本看不清游人,只聽見有隱隱約約的聲音,山泉在“丁冬丁冬”地流淌,卻不知來自何處,恍若在仙境一般。我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濕潤潤的,特別清爽。
來到山頂。奇怪,天氣變晴了!蔚藍色的天空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在藍天的襯托下,巍峨聳立的山就像強壯的小伙子,穩健地站在那里,有一股陽剛之氣。啊,廬山的云霧真是變化多端,氣勢磅礴。一同上山的游客看到這壯麗的景色,歡呼雀躍起來,我也興奮得一蹦三跳。
廬山的云霧真是千變萬化,神奇莫測,令我久久不能忘懷,我將永遠記住這次經歷。
點評:本文以設問開頭,引出描寫的對象。作者描寫廬山的云霧,選取了不同的觀察角度,如在山腳下、半山腰和山頂上,這樣層層寫來,就突出了廬山云霧千變萬化、奇妙莫測的特點。黑云、細雨、白霧、藍天,這幾種景物組合在一起,也正好反映出廬山云霧的奇妙。
鄉村的早晨
福建◇樂文燦
在鄉村,早晨仿佛永遠都是那個樣子。
天邊起初還是羞羞答答地露出點微微的魚肚皮來。漸漸地,隨著時間的腳步加快,亮光從村頭拖到村尾,從田野拉進農家小院。只是大地上冷冷清清,一如黎明前的寧靜。
公雞最先醒來了。它懶洋洋地伸了個腰,打了個哈欠,不經意地“喔喔喔”叫起來。一聲長鳴,把萬頃土地上的生靈都給喚醒了。于是,不知哪家阿嬸悄悄地起了床,“吱呀”地推開厚重的柴門,里里外外忙過一陣之后,小屋的屋頂和青青的瓦楞上,便升起了縷縷炊煙。老奶奶拿起了掃帚,“沙沙沙”的掃地聲不緊不慢地蕩開。阿爺披衣拉開大門,遙望天際,遠眺村邊,說句“今朝又是好天氣”,便操起耷拉在腰間的長煙桿,燃起煙,“吧嗒吧嗒”地猛抽幾口,樂顛顛地唱起:“太陽最紅哦……”朝陽還未出來,炊煙輕輕地飄在鄉谷中,薄薄的輕霧聚攏又散開。鄉村仿佛剛從牛乳中洗過一般,遍布清純的韻味。
太陽開始出山嘍,有如小孩子般偷偷地探出腦袋來,小村此時又宛如浸潤在一塊無瑕透明的碧玉里。鳥兒啾啾,路上行人漸漸多了起來。娃兒們唱著兒歌去上學,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們格格笑著去趕集,小伙子們則手不慌腳不亂、從從容容地打點著手里的活計,漢子牽著牛拉著犁去下田,老人們互相問候昨晚可睡好……
是真甜哩!晨的陽光,晨的希望已駐進了鄉村,系在人們的心窩里。
點評:不要以為名山大川才有美景,其實,生活處處都有美,關鍵是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這篇寫景的文章就是從“仿佛永遠都是那個樣子”的鄉村之晨開始的。作者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來表現鄉村的早晨,攝取的“鏡頭”,從村頭“搖”到村尾,從農家院子“搖”到田野、鄉間小路:一聲雞鳴打破了黎明前的沉寂,勤勞的農婦點起炊煙,閑不住的老奶奶操起了掃帚,開心的阿爺哼起歌謠,娃兒們唱著兒歌上學去,漢子牽著牛拉著犁下田……沸騰的一天從此開始了,畫面中的一切都顯得那么細膩質樸,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上一篇:《技巧點拔·突出景物的特色》寫景作文寫作技巧
下一篇:《技巧點拔·定點寫景》寫景作文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