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惜牡丹花二首》詠牡丹詩鑒賞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素有國色天香之譽的牡丹花,一直為世人所珍愛;特別是唐代,每當牡丹盛開時,人們更以競賞牡丹為樂事。詩人寫的卻不是花開之盛,以及賞玩時的欣喜之情,而是寫落花之際,自己的一片惆悵、寂寞的惜憐之心。從另一角度表現了詩人的愛花、戀花的雅致深情。
第一首,首句“惆悵階前紅牡丹”,起意突兀。面對著小院階前的紅色牡丹花,詩人為什么陡起愁思呢? 接著第二句寫出了引起這愁思的來由,原來是在薄暮之中,詩人發現本來爭芳吐艷、紅若流霞的牡丹花,不知不覺中已凋謝殆盡,“唯有兩枝殘”了。這里的“殘”,是殘余、剩留的意思,與凋殘、殘破之意不同。此處用一“唯”字,表示本來是繁花茂密,而如今竟只落得如此凋零、狼藉的地步。這就難怪詩人在階前要陡生惆悵之心了。既然花已凋謝殆盡,就令人再無賞玩之心了吧? 而詩人卻不這樣,在詩的第三句,語意一轉,詩人感到如果明朝風起,應是連僅有的兩枝也將不存,豈不更令人凄涼冷落難堪,為了慰藉自己的一片惜花之情,不如趁夜把火(點燃燈火),抓住行將消逝的美,來賞玩一番。一般說來,賞花是在盛開時節,而一旦花事已過,殘枝零花,會感到意興索然的,但詩人卻要秉燭夜賞殘花,這真是愛花之極致,別有雅人情懷了。對花的留連,也正是對春的留連,對光景的留連,其中當也寄寓了詩人對自己年華易逝的惋惜和感觸吧?白居易此詩的深厚的感情,別致的意趣,曾引起后人的模仿,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宋代蘇東坡的《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雖然意境略有不同,但均由此詩化出,由此可見白居易這首小詩對后人的啟迪之功了。
第二首仍寫落花時節的惜花之情。題下原注:“一首,翰林院北廳花下作。一首,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這兩首詩同寫于暮春時節,但時日、地點不同。第二首寫的是牡丹花在風雨催殘下,落紅飄零時的情景和詩人的一片惆悵心情。牡丹花在盛開時,爭奇吐艷,光華照人,曾招來多少觀賞的游人? 聽到多少贊譽之聲? 可是如今花落人去,再也無人問津,只落得幾朵殘花,兀自在風吹雨打中,四散飄零。“萎紅”、“破艷”,寫盛日已過的狼藉慘狀;“低向雨”、“散隨風”,寫命運不能自主的悲哀。這是花兒的寂寞,也是詩人的寂寞。詩的三、四句,忽的一轉,更把這悲哀引向了深層。“晴明落花猶惆悵”,一般說來,時光不駐,花落隨風,已是大寂寞事,夠令人失意惆悵的了,而況如今又橫遭雨打,片片嬌顏弱質,竟委棄于爛泥污水之中,這遭際,這命運不也太悲慘了嗎?詩人在愛花、惜花的感情之下,蘊藉了更為深沉的感情。
這兩首詠花小詩,寫出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留連,以及對美的消逝和遭受摧殘的同情,乍讀似平淡,細細嚼讀,就會使人有“別具深情一萬重”之感了。
上一篇:元稹《西明寺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牡丹芳》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