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梅》詠梅花詩鑒賞
李嶠
大庾斂寒光,南枝獨早芳。
雪含朝暝色,風引去來香。
妝面回青鏡,歌塵起畫梁。
若能遙止渴,何暇泛瓊漿。
梅最富高格雅韻,文士騷人,無不賞愛。五代的詠梅詩章篇目極盛,并多有名篇佳句傳唱于世。但這些詩或繪其形色,或贊其神韻,或詠其標格,雖能各盡一種佳妙,卻總如神龍見首不見尾,難能總覽其全貌。李嶠這首詩于詠梅詩中本為早出,卻能獨出機杼,以縱式結構,虛實含融的筆法,完美勻稱的體式,對梅的品格、色香、姿容都作了描繪。雖只四十字,卻儼然一篇寫氣圖貌異彩紛呈的長軸梅花圖。
首聯寫梅的早秀:“大庾斂寒光,南枝獨早芳。”詩人用筆不枝不蔓,但又不直不狹,獨有一種容與搖曳的豐潤之美,語極簡而意極豐。早梅冬至開花,距新正還有好一段時光,對此,李商隱《憶梅》詩說:“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嶠以寒嶺為映襯,寫大庾嶺的早梅,突出梅的早放。大庾嶺在今江西省,漢武帝時,有庾姓將軍筑城嶺下,故名大庾。又因嶺上多梅,稱梅嶺。唐人鄭谷有詩曰:“庾嶺梅先覺,隋堤柳暗警。”庚嶺高寒,可襯托梅凌寒早放的品格,而它又以梅為名,并確多植梅花,于是,這一筆既為用典,又是寫實,可以從多方面生發詩意,同時,用典化而無跡,若隱若現,寫實又不明言,吐而不露,文筆含蘊飽滿。
頷聯寫梅的明麗芬芳:“雪含朝暝色,風引去來香。”對梅的花色,古人有這樣的描繪:“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蘇軾《紅梅》)“金殿鎖煙妝粉額,玉堂環水浴紅衣。”(元謝宗《鴛鴦梅》)蘇謝之詩就全篇看當然是各有特色,但,就從“著色”這一方面講,李嶠這一句更為渾融、蘊藉,意象華妙。首先,把梅放在雪色的映襯中;其次是詩人不直言“粉”、“紅”,而是用“朝暝色”,說它紅如丹霞,這樣就不獨言其色,而且繪其形神,有畫面感、境界感。讓人想見,一片雪野中,幾樹紅梅伸展著綻滿紅花的枝條,整體望去,就象拂曉或黃昏鋪在天邊的片片紅霞。這里的“含”字,別有一種浸潤含容的動態,把雪色與“霞色”關聯起來,雪潤紅梅,更見梅的明潔鮮麗,紅梅染雪,似給雪野增添了暖意。“雪”字又照應了首句,提醒人們,此正是寒冬之時。對句的妙處全在“引”字,它變無形為有形,花香似乎成了一種可以觸摸的東西,足見梅香的馥郁。另外,“引”字又有風行香隨之意,風所到即香所至,這又顯出梅香的綿長。而風去風來的吹送,又渲染出境界的悠遠。
頸聯描畫梅欹倚裊娜的花姿。梅的枝條橫斜曲折,清秀古雅,最富觀賞之趣。如何用五個字描寫它獨具的風致?詩人真有奇思妙想,繪出“妝面回青鏡”這樣動人的畫面。我們看到,梅紅粉勻面,象一位新妝麗人,她正斜傾腰身,慢轉香頸,對鏡自顧嬌影。“回”字用得生動精彩,使人盡想其縈轉巧盼之態,似見其窈窕的身姿和流轉的眼波。這一句真把梅欹斜盤曲的姿狀寫得活脫逼真,生動優美,動人情思。出句寫其枝條,“歌塵”句寫其花。梅花疏落有致,花片又小巧玲瓏,輕著花身,如揚如撒。詩人以“歌塵起畫梁”來巧比妙喻,想象梅那點點斑斑綴于青枝的花朵,恰似桂堂上有麗人歌舞時隨之飄動,舞于畫棟的片片飛花。以動態描繪靜景,突出了梅花清脫超逸的神韻,照應出句,象外有象,饒有情趣。古詩詞中常以“玉塵”比喻白花、飛花,如“千枝花里玉塵飛,阿母宮中見亦稀。”“蔓草疑銷骨,時見玉塵飛。”此句以“歌塵”喻梅花。另,李嶠《雪》詩有“逐舞花光動,臨歌扇影飄”句,構思造句的靈動飄逸可與此句互參。
尾聯“若能遙止渴,何暇泛瓊漿”,把賞梅與泛觴相較,表達對梅的賞愛之情。梅花有果,味酸,古時用作調味品。《世說新語》中有“望梅止渴”的故事:“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詩人從這里聯想:如果梅子真能望而止渴,那么人們會長久地流連梅下,恣觀賞之樂,而沒有空閑去飲宴尋歡了。這里暗點出望梅止渴的典故,豐富了詩意,從結構上看,由枝寫到花,再寫到子,也顯得完整勻稱。從全篇詩意言,又以泛觴宴飲作映襯,把愛梅贊梅之情推向高潮,收束全詩。對“望梅止渴”,詩人故作含糊語,以假設出之,語義活泛,更添意味。對“酒”,用頗具色彩的“瓊漿”一詞,前面再加一“泛”字,讓人想到曲水流觴的美妙意境,然后又用“何暇”一詞把它輕輕抹去,反襯出賞梅的無限情趣,為全篇結穴。這里我們不能不驚嘆詩人運思的宛轉空靈。這兩句中間的關聯不過一個“渴”字,而“渴”字的作用又是在若即若離中幾度宛轉才實現的。真可謂驅遣靈妙,運化無跡。
李嶠少有才思,擅文辭,與王楊接踵,與崔蘇齊名。集中詠物者數篇,皆獨有境界。此詩的妙處全在包蘊含吐之中。詩人胸中有梅,但筆墨多在空際點畫,而讀者卻能于腦海中構想梅的種種風姿。用筆虛實含融,詠物總見于象外,并融于藝術境界之中,情豐意遠,令人悠然神往。同含蘊悠遠的詩境相應,詩的形式,在整觴、均衡中顯出紆徐四環之致,從容宛轉之度,使人更覺作者變平為奇,演舊為新的功力。
上一篇:韓偓《湖南梅花一冬再發偶題于花援》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吳融《旅館梅花》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