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詠新荷》詠荷花詩鑒賞
蔡袡
朱欄橋下水平池,四面無風柳自垂。
疑是水仙吟意懶,碧羅箋卷未題詩。
蔡袡這首詠新荷詩,詩題下有注,“堅老(蔡袡字)嘗謁韓子蒼,令賦此詩。”顯然這是指新荷為題,奉命賦詩。這種應酬之作,不易寫好。但也正是十謁者騁才使能之機。蔡袡賦新荷,卻能不流于泛詠,而刻畫出新荷的特征,形象逼真,詩味雋永。
詩的開端兩句先描繪新荷生長的優美環境,為新荷出場作鋪墊。池水齊滿,平靜無波,長橋橫架,三、五詩人手扶紅色闌桿,觀察池中新荷沖水挺立。四面無風,池邊柳絲裊裊低垂。綠柳紅橋映襯一池清水,濃淡相間。更暗示出風和日暖,風物宜人、宛如一幅風景幽美的畫面。和婉艷美的境界,正待新荷露面,填補水面的空白。這種烘云托月的手法,足以顯示出作者的巧思,敏銳地選擇審美意象的藝術才能。詩意布局,經營位置,獨具慧眼。
詩的三、四兩句寫透水挺擊的新荷的形象。新荷出水,葉尚未圓大。且周邊微卷,嫩綠嶄新,有如羞澀低徊的嫻靜少女。然而它更顯示出挺拔的旺盛的生命力。詩人不直接刻畫荷花本身,而是用比擬的手法,使之人格化,詩人懷疑這荷花是水仙,因吟詩而疲倦了,尚未挺直它的葉柄,有似仙人因勞累軀體微曲的形狀。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形象。詩不止于此,觀新荷微卷的嫩葉,詩人說水仙面對這碧綠色的絲羅彩箋,因疲乏而未能題詩在上頭。比嫩葉為碧羅箋,非常新穎。宋人劉斧《青瑣高議》記載,唐僖宗時,宮女韓氏以紅葉題詩從御溝中流流出。于佑拾得,也在一紅葉上題詩一首,放入御溝中,為韓氏所得。皇帝放宮女擇配民人。于佑挑選了韓氏。成親后兩人各出箱中紅葉詩。天配良緣。恐怕蔡袡是活用這一典故.以水仙賦詩疲倦的形象,及未及題詩的碧羅箋卷的細節,刻畫出新荷的特征。既貼切又別出心裁,因而詩意雋美,韻味深長。比之前兩句更見功力,真可說是筆底生花,句句傳神。
總之,如果不是詩人敏銳地捕捉住新荷的特征,又富于美麗的幻想,是難以寫出這樣的好詩來的。詩歌的生命就在于它的個性化,因而光景常新!
上一篇:曹勛《二色蓮詠題》詠荷花詩賞析
下一篇:王十朋《點絳唇清香蓮》詠荷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