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失敗的階梯,踏上成功的頂峰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我們早在小學時代就已經耳熟能詳了。然而,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真正做到則是另外一回事。盡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當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當工作中遭遇瓶頸無法突破的時候,當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你是否能夠在沮喪之余鼓起勇氣重新開始呢?你是否知道失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重新開始呢?為此,我們很有必要認真地琢磨,琢磨這句話,將其貫徹于實際。
前文我們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萬事如意”,與此相反,失敗和不如意倒是人生的常客。若是人人都能順心如意,想到什么就能實現什么,那么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成功者了。縱觀歷史長河,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無數值得我們尊敬和欽佩的成功者。那么,他們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呢?又為什么大多數人都與成功無緣呢?其實,所謂的成功者,未必比失敗者更加聰明、能力更強,而是他們對待失敗的態度更正確、更理智。大多數失敗者之所以一直失敗,是因為他們一旦失敗了就自我放棄,甚至自甘墮落。相比較之下,那些偉人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名留青史,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客觀冷靜地對待失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和教訓,然后以失敗為進步的階梯向著成功邁進。要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成功并不是失敗的簡單積累,而是對失敗的認真總結與不斷超越。如果你不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就會產生一個錯覺,即認為“失敗越多越有可能成功”。沒有反思和總結,沒有不斷的超越,失敗只能是毫無意義的。
在數學領域,自從著名的平行公理問世以來,無數人們質疑它,更有很多數學家致力于求證它,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為了證明平行公理,數學家波里埃把自己畢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其中,最終在絕望中離開了人世。正當無數人被平行公理的驗證折磨得不堪忍受的時候,羅巴切夫斯基在七年的求證過程中尋找到了失敗的原因,最終認識到了問題的本質,從而獲得了成功。從羅巴切夫斯基獲得成功的經驗中我們不難發現,假如僅僅把“失敗是成功之母”作為一個口號,那么失敗的人就永遠也無法獲得成功。而只有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科學的分析,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能使失敗轉化為成功的階梯。
除此之外,對待失敗的心態也很重要。假如失敗之后一蹶不振,那么無論如何也無法與成功結緣。只有積極地面對失敗,把失敗當成走向成功的一次契機,才能從摔倒的地方站起來,重整旗鼓,東山再起。“西楚霸王”項羽是個威震天下的大英雄,原本,他的人生會更加輝煌,但是,他因為在垓下之戰中遭遇慘敗,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于是在烏江邊自刎了。如今想來,當時劉邦只是以多欺少,而項羽根本沒有必要發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的感慨。當時,假如他能聽他人的勸告,返回江東重整軍馬,也許能夠“卷土重來未可知”。所以,我們應該端正自己的心態,正確地面對失敗與成功。
愛迪生是偉大的發明家,因為家境貧困,他只讀了三個月的書就離開了學校。不過,憑借著對發明的熱愛和不懈探索,他一生之中正式登記的發明竟然多達1328種,因此他被人們稱為“發明大王”。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電燈就是愛迪生發明的。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為了找到合適的材料做燈絲,愛迪生和助手們先是用白金試了很多次,卻發現白金因為熔點較高總是不時地自動熄掉再自動發光。后來,愛迪生又試著用鋇、鈦等稀有金屬作為燈絲,依然不理想。一個偶然的機會,愛迪生想到棉紗的纖維比木材的好,也許可以用來做燈絲。因此,他馬上從圍巾上扯下一根棉紗進行實驗。就這樣,愛迪生和助手們反復實驗,嘗試了一千多種材料,最終才選擇了鎢絲。看著自己研制出來的電燈,愛迪生非常滿意。對于一生之中的無數發明,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的確如此,假如愛迪生在研究燈絲的過程中半途而廢,那么人類也許就要晚一些才能迎來充滿光明的世界。正是因為愛迪生帶領助手不停地試驗、不斷地探索,才得以成功。可以說,世界上每一項發明都凝聚著發明家的心血,沒有任何一項發明是從天而降、唾手可得的。
不僅發明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即使面對一件再小的事情,輕易放棄的人也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只有鍥而不舍的人,才能距離成功越來越近。“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除了要牢牢記住這句話之外,更要正確地對待失敗,理智地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最終踩著失敗的階梯邁向成功之巔。
上一篇:踩著墊腳石,才能站得更高
下一篇:輕松解壓,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