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勇敢抗金
在公元1161年的一天,在鄆州通往金朝軍營的山路上,只見兩團黃塵滾滾向前。一匹馬載著一個和尚模樣的人在前面飛跑,后面,一個英俊的年輕人策馬緊追。
終于追上了,和尚慌了手腳,滿臉堆笑地對年青人說:“我兄貌似青兕,勇猛過人,還望看在往日情份,饒我一回。”年青人毫不理會,怒睜雙目,揮劍將和尚斬于馬下。
這個年青人,就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他成長于金人的統治之下,金朝統治者推行的一系列種族歧視政策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使他從小就對這種野蠻的民族掠奪痛恨已極。
辛棄疾的祖父辛贊雖作金朝小官,但沒有忘懷祖國,經常對辛棄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所以,辛棄疾很早就立下了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壯志。為此,他勤奮讀書,刻苦鍛煉體魄,二十幾歲便文才出眾。
在辛棄疾22歲那年,金主完顏亮帶領大軍,南下侵宋,金軍后方空虛,中原地區的英雄豪杰趁機“屯聚紛起”進行反抗。
辛棄疾也毅然投筆從戎,組織起兩千多人的隊伍參加了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并以其文才當上了起義軍的“掌書記”。掌管起義軍的大印和書檄文件。
為了擴大力量,辛棄疾說服了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帶了一千多人馬來投耿京。不料義端不懷好意,在一天晚上偷了起義軍的大印逃奔濟南投降金人去了。
辛棄疾得知消息后,怒火從心起,立即騎上耿京的烏龍馬去追義端,果然,人在半路上截殺了義端,奪回了印信。辛棄疾以自己的行動,在義軍中贏得了威望。
義軍在發展,而辛棄疾卻憂慮地看到,義軍人數雖有二十多萬,但由于是孤軍作戰,又缺少訓練,一旦與金軍鐵騎進行大戰,勢必難以取勝。因此辛棄疾勸導耿京南歸宋朝,和官軍共同抗金。
耿京采納了這一建議,并派辛棄疾代表義軍去和宋朝聯系。任務順利完成,辛棄疾立刻策馬北歸,要把這一好消息向耿京傳述。不料,行至海州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
在敵人的誘降政策挑動下,義軍中發生了嘩變。叛徒張國安殺了耿京,劫持義軍投降了金人,并被封為濟州的州官。聽到這一消息,辛棄疾怒火中燒,他決心除掉叛賊為耿京報仇。
辛棄疾帶了五十名勇士,快馬加鞭直奔濟州張國安的營帳。看見張國安同金將正在宴席上喝酒作樂,氣得他眼睛都紅了。他們趁其不備一擁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殺了金將,把張國安捆綁在馬上,同時向其部下聲言,朝廷十萬大軍隨后即到,張國安的部下不少是義軍舊部,所以當場就有上萬人起來反正。
于是,辛棄疾等押著張國安,率領這上萬人馬,迅即掉頭南下,一路上戰勝了金兵的圍追堵截,終于回到了南宋。辛棄疾驚人的英勇愛國行為,使昏庸的南宋朝廷大為震驚。這時,辛棄疾才23歲。
辛棄疾抱著抗金的理想南歸,但南歸后卻是那樣地不如意。他非但不能躍馬橫刀于疆場,運籌策劃于帷幄,反而不斷受到投降派的打擊、排擠,42歲便被罷官。有心報國,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茫然、痛苦、無限悲憤。
“憤怒出詩人”,慷慨激越的辛詞,正是這種憤怒的藝術結晶。辛棄疾的詞充滿深厚的愛國熱情和挽救國家危亡的雄心壯志,“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平戎萬里,整頓乾坤”。辛棄疾的詞也表露了他壯志未酬的憂憤之情。“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沍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響空弦”,“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的愛國詞章,慷慨悲壯,不僅真摯動人,而且熱情澎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辛棄疾詞以豪放著稱,歷史上把他和蘇軾并稱“蘇辛”,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有很大影響。
一支熊熊的火炬,燃燒到了盡頭,公元1207年,辛棄疾終于懷著憂憤的心情與世長辭。臨終前,還連呼數聲“殺賊”,顯示出愛國詞人的心始終沒有離開抗金的戰場。
上一篇:說出實話需要勇氣
下一篇:達到傾聽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