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人“害怕成功”嗎
當人們陷入恐懼之中,難免會產生悲觀消極的心理,導致心情備受壓抑,人生也陰云密布。為什么人們會感到恐懼呢?曾經有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恐懼的根源其實在幼年時期。尤其是在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假如孩子的價值觀受到威脅,就會產生一定的后遺癥狀,導致心底有難以排遣的恐懼。也因此現在很多教育學家都指出,一定要給孩子安全愉悅的童年。曾經有心理學家對恐懼進行分類,一種恐懼是源于害怕被拒絕的心理,還有一種恐懼則是因為害怕成功。
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曾有過遭受批評的經歷,父母或者老師對他們的批評越是聲色俱厲,他們的恐懼心理也就越深刻。有的時候,同伴的批評也會讓他們對自己產生否定心理,由此批判自己、反思自己,也質疑自己。因為同伴對于孩子而言更重要,也因為同伴身上總是有孩子的影子,因而很多孩子都特別在乎同伴的評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同伴的評價對孩子起到更加嚴重而又深遠的影響。當不正當的批評把孩子與錯誤的自我認知聯系在一起時,他們的人生就會受到影響,即便長大成人也很難消除,由此成為他們恐懼的根源之一。隨便想想,相信大多數孩子都能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必然伴隨著父母、老師或者小伙伴的批評。由此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帶著威脅的意味,諸如“你再不吃飯我就把飯拿走,你就不能吃了”“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諸如此類的恐嚇和威脅,時至今日依然充斥著孩子的生活。還有些父母或者老師會給孩子貼標簽,諸如“你真笨”“你不擅長唱歌”等,也許在成人的世界里只是一句無關輕重的無心話,但是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發育不夠完善,因此這樣的貼標簽很容易導致孩子沮喪絕望,甚至覺得自己壓根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因而心中總是惴惴不安。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絕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大多數情況下,習慣都是從小點點滴滴養成的。只有給孩子營造積極樂觀、充滿肯定的成長環境,孩子長大之后才能充滿信心,堅決果斷。否則,他們就會在持續的否定之中變得根本不敢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去作出決定,更不敢隨心所欲,因為他們很擔心一旦自己稍不留意,就會被人否定、拒絕和批評,最終發展成為畏手畏腳、絲毫不敢引起他人的注意的人。這就是“害怕成功”。
一直以來,父母對于林曼的教育都秉承中庸之道。因為父母都是老老實實的普通人,他們一生之中從未做出過驚天動地的大事,更沒有做出輝煌的成就。由此一來,他們也不愿意讓孩子過于扎眼,而只想讓孩子擁有平淡幸福的人生。正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林曼一直以來都默默無聞,盡管她很優秀,卻非常內斂,從不覺得自己優秀,更不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出類拔萃。
有一次,學校舉行作文比賽,老師原本想讓林曼代表班級參賽,不想林曼卻拒絕道:“為什么讓我參加作文比賽呢?要是比賽輸掉了,豈不是很丟人?要是比賽成功了,我可不想被大家關注啊!”就這樣,不管老師好說歹說,林曼就是不肯代表班級參賽。無奈之下,老師只好找到林曼的父母,讓他們給林曼做通思想工作。不想,林曼媽媽也不以為然地說:“小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參加這些亂七八糟的競賽招人耳目也沒有什么好的,她不參加就算了吧。”聽了林曼媽媽的話,老師不由得苦笑:“林媽媽,難怪林曼有這樣的思想,都是因為受到你的影響啊!其實你想錯了,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一個人如果是人才,有能力,就必須展現自己的實力。否則,一味地沉默寡言,即使有能力也不表現出來,怎么能得到他人的欣賞和認可呢!現代社會可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了,而是需要我們做好推銷工作,順利把自己推銷出去呢!”在老師的一番啟發下,林曼媽媽才有所感悟,不過林曼不喜歡成功更害怕出人頭地的習慣,可不是朝夕之間就能改變的。
老師說得很對,現代社會不再推崇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應該全力做好營銷和推銷工作,哪怕只是簡單的應聘找工作,我們也必須努力推銷自我、展示自我,從而順利找到心儀的工作。
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人們都渴望成功,又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癥,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為了成功所必須進行的各項準備工作,也不想讓自己過于辛苦。然而,這樣的逃避和退縮卻使人們進入惡性循環,從缺乏自信到畏縮恐懼,再到更加失去自信,整個人生都會變得暗淡無光。朋友們,要想幫助自己更好地擁抱人生,創造未來,我們必須幫助自己戰勝內心的恐懼,從而才能擁有燦爛明媚、勇往直前的人生。
上一篇:用理性的愛來引導孩子——蔣筑英教子“不比家”
下一篇:知足常樂,是幸福快樂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