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弱者的標簽
很多抱怨是為了博取同情
面對同一份工作,有的人奮進,有的人敷衍。
面對同一種待遇,有的人愉快接受并立志改變,有的人消極排斥且不思進取。
面對同一次失敗,有的人重新出發(fā),有的人抱怨不公。
事實上,真正的不公能有多少,又能改變多少?抱怨的目的是什么?無非是為了求得同情。但是,你我都知道,這根本無濟于事。
李靜和柳小輝一起應聘出納員,他們都以優(yōu)異的成績躋身于一家新成立的合資公司的預選名單。面對這份待遇優(yōu)厚的工作,兩人都志在必得。然而最終,自我感覺良好的柳小輝卻意外地被淘汰了,原因是她沒有通過公司偷偷進行的一次特殊測試——她擋不住誘惑,留下了原本不屬于她的100元錢。而李靜,則順利通過測試被錄取了。
失敗降臨得這樣突然,柳小輝非常不服氣,抱怨道:“我抗議!這樣的測試根本就不公平,完全是對我人格的侮辱。何況口袋里的錢到底是多少我不知道,而你們根本就沒有給我時間去思考……”
測試人員說:“柳小輝小姐,第一,怎樣對應聘人員進行測試是我們的權利,所以你無權否定我們的測試。第二,先前你在應聘中的表現說明你有著驚人的記憶力,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掉錢?第三,我們的測試針對的是員工的品德,而不是思考題,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所謂的思考時間。”
柳小輝還想繼續(xù)抱怨些什么,但測試人員已搖搖頭,離開了。
很顯然,柳小輝之所以抱怨,無非是想博得測試人員的同情,以獲得另一次機會。但是結果卻事與愿違。
面對失敗,我們的抱怨能起什么作用?職場就是戰(zhàn)場,既然失敗了就必須無條件接受,像故事里的柳小輝一樣,想通過抱怨博取同情,甚至改變職場法則,何其不智!抱怨——同情——挽回,如果這樣的規(guī)則成立,支撐職場高速運行的鋼軌就變成了橡皮泥,那才是真正對大多數人的不公平,才是社會的不幸。
然而遺憾的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抱怨,無不或明或暗地蘊涵著博取同情的成分。
錯過了火車,有人抱怨:“路上車太堵了,這樣的路況,我怎能趕得上火車?”
遺失了錢包,有人抱怨:“領導安排的任務太緊急,我一急一慌就把錢包忘了。”
領到了工資,有人抱怨:“唉,別人開寶馬,我卻開甲魚(雙腳)!人生是多么不公平啊!”
孤立無援時,有人抱怨:“我這樣不幸,卻無人同情,真是‘貧居鬧市無人問’啊!”
……
美國NBC電視臺有句話說得好:“你有權利得到你應得的,但不是靠抱怨來獲取。”你永遠不缺乏抱怨的理由,世界永遠不缺乏同情的眼淚,但是,與其把心力白白揮霍在不光彩的回望之中,不如收拾殘局,瀟灑地往前走。
上一篇:抱怨使成功遠離你抱怨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
下一篇:抱怨是逃避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