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焦慮的困擾
焦慮情緒普遍存在于每個人的生活中。它表現為由于擔憂、牽掛等而產生不安。一般而言,人們所擔憂的事往往并不是客觀存在的威脅,也常常沒有明確對象。焦慮中的人,總處于惴惴不安中,無理由地預感將來會發(fā)生什么不祥或不幸的事情,因此往往坐臥不寧、魂不守舍、煩躁慌亂、情緒低落,容易被激怒。
正常人遇到各種焦慮情況時,都能很快地恢復正常狀態(tài),會很快地排除困難,闖過難關,并能總結經驗教訓,避免下次重蹈覆轍。然而,對于處境一直困難或遭受不幸事件沖擊的人,往往在心理上招架不住,使自己陷入過度疲憊的狀態(tài)。于是一直擔心再發(fā)生突發(fā)或意外事件,哪怕并沒有什么依據,也很可能會導致這些人的心理和行為失常,重則引起精神上的疾患。
30歲的李先生,是一個在同齡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他在一家大公司里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每月拿著不菲的薪水,身邊還有一位溫柔可人又對他體貼入微的太太。然而,這些并沒有使他遠離痛苦。
最近,李先生對從事了八年的工作忽然失去了興趣,總是覺得發(fā)展空間越來越小,晉升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每天的重復勞動更是使他覺得在浪費生命。他想跳槽,一時間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漸漸地,他開始對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總是莫名其妙地覺得煩惱,還經常為一些小事與太太產生摩擦。雖然經常在事后感到對不起太太,但下一次還是控制不了自己。
李先生試過各種方式擺脫焦慮:聽音樂,劇烈運動,甚至跑到海邊大喊。然而,這些最多只能使他得以短暫的舒暢。回到現實中,工作仍然令他難以忍受,心情仍然非常糟糕,摩擦仍然持續(xù)不斷地發(fā)生……在與焦慮的搏斗中,屢戰(zhàn)屢敗的他幾乎快崩潰了!
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經歷過類似的困惑,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改變這種被焦慮的陰云籠罩著的生活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擺脫焦慮,可從以下三個步驟著手。
第一步,找出病根。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焦慮的時候,會讓我們更加焦慮。好多煩惱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其實,很多煩惱看上去千頭萬緒,但仔細分析后不難找出根源所在。比如,李先生的焦慮源于工作狀況的變化——在目前的位置上,發(fā)展的空間到了極限;每天重復性的工作,使他感到自我價值難以實現;想改變,可晉升的可能性又幾乎為零,跳槽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便感覺對自己的工作失去了控制。于是,心情在痛苦與彷徨中變得越來越糟,越來越焦慮,以至于影響了生活,對工作也越來越沒興趣。這樣,李先生便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難以自拔。所以,李先生要想擺脫焦慮,可以先從改變糟糕的工作狀況入手。
第二步,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也許自己能做的只有三件事:努力地改變能改變的,平靜地適應不能改變的,冷靜地發(fā)現二者的區(qū)別。
先看改變的可能性——李先生已經觸摸到了事業(yè)的天花板,但這并不等于說,他在事業(yè)上已經寸步難行了。李先生還有四條路可供選擇:創(chuàng)業(yè)、跳槽、充電、留守。對已經有八年本行業(yè)經驗又雄心勃勃的李先生來說,讓自己的能力與才干為自己服務,選擇創(chuàng)業(yè),開創(chuàng)真正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失為一條很好的道路。充電也是一個很好的想法,畢竟李先生離開校園已經八年了,現在回去,帶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去深入研究本領域最前沿的課題,待到重整旗鼓之時,便可游刃有余。
但是,創(chuàng)業(yè)需要足夠的金錢、能力與面對風險的勇氣;而充電不僅要付出金錢與時間,更需要對讀書有一定的興趣。如果李先生的現實情況不允許他走這兩條路,想跳槽又暫時沒有合適的工作的話,那么,就目前的狀況而言,李先生只有走最后一條路,那就是——留守。但是,留守并不等于消極地坐以待斃,更不等于無所作為地消磨時光,而是一種因“動”的條件不成熟而作出的“靜”的選擇。在靜態(tài)的留守中,李先生可以耐心地等待發(fā)展機會的出現,也可以平靜地面對工作,去發(fā)現工作中的新空間,發(fā)現自己的新價值。
第三步,付諸行動!我們被焦慮困擾,是因為我們“愛”上了焦慮本身。就如李先生,開始為工作而焦慮,后來又為焦慮而焦慮,最終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其實,只要我們知道自己現在能做什么、應該怎樣做,將自己的注意力傾注于目前的事情上,盡力而為,順其自然,一段時間后,我們會發(fā)現:焦慮,已經被時間這劑良藥完全治愈了。
物質上的進步需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但焦慮并不應該是它的必然結果。焦慮時,不妨想一想“我為什么會這樣”、“現在,我能做些什么”,然后,滿懷信心地付諸行動。柳暗花明之后,你也許會感嘆:“擺脫焦慮,原來如此簡單!”
上一篇:擺脫擾人的哀愁
下一篇:放下架子,認真地做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