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本的快樂:善待靈魂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想不開的事情,經常遇到不好理解的事情,經常遇到相互矛盾的事情,經常遇到別人求助和幫助別人的事情,這時,一定要想著“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增加理解,加深友誼,多想著幫助別人,寬心對待別人,善意對待求助的人。助人如助己。
赫本有一項非常有意思的記錄:她從沒看過心理醫生。一位叫史塔勒的醫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他常在深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和影視明星的電話,要求他給予心理上的幫助。這些人都是衣食無虞,崇拜者如云,看上去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一些人。史塔勒作為心理學家,很想從赫本這兒找到一些研究上的突破。結果他發現,赫本做過67次親善大使,在1956年到1963年間,她幾乎每月都到碼頭、監獄和黑人社區做義工。有一次她謝絕了貝爾公司每小時5萬美元的慶典邀請,去醫院給一位小男孩做免費護理服務。史塔勒對這一發現很重視,他認為這里面蘊藏著心理學方面的某種東西。他推而廣之,對其他熱心公益的名人進行研究,最后發現,這些人很少有怪癖及不良記錄,他們同赫本一樣,幾乎沒有看過心理醫生。
從赫本的經歷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秘密:一個樂于從事公益活動的人,在她幫助他人的時候,同時也讓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慰藉,善待了自己的靈魂。她活得充實而快樂,哪里還需要什么心理醫生啊!
古人云:“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這句話道出了人生的真諦。你要想“成”,就要先用“功”;你要想摘取樹上的果實,就必須先要給樹澆水、施肥;你若想在生活中得到快樂,那么就必須要先付出心血和汗水;你要想得到快樂,就必須先去幫助別人。這樣別人既能得到幫助,你更是得到了快樂。
從前有個國王,十分疼愛他的兒子。這位年輕的王子想得到的東西都可以得到,但是他仍然常常緊鎖眉頭,悶悶不樂。有一天,一位牧師走進王宮,對國王說,他有辦法使王子快樂。牧師把王子帶進一間密室,然后用筆在紙上寫了一句話,他把這張紙交給王子。王子拿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每天給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命而行,不久,他果然變成了一個快樂的少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私地幫助別人是善待我們靈魂的義舉,是我們獲得快樂的源泉。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居住在美國中西部的樸麗,幾年前因失戀得了憂郁癥,于是她就從原來居住的東北部移居到中西部來生活,樸麗生活幾天后,她發現中西部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東北部居民有很大的不同。中西部的生活節奏緩慢,人們比較熱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和諧。有好多次,她從停車場出來上車道,盡管車道上排著長長的車隊,可是總有人給她讓道。這種彬彬有禮、先人后己的行為,讓她深受感動。一天早晨,一輛大卡車向她行來,她讓大卡車先行,結果這輛大卡車的司機深受感動。后來在路上大卡車司機從后視鏡里發現樸麗的車由于沒有油而停下來了,于是他就停下車取出自己的備用汽油加進樸麗的車里,并“護送”樸麗到附近的加油站加足了油,后來這兩個年輕人竟然喜結良緣。從此以后樸麗的憂郁癥也也不治而愈了。
美國一家心理學雜志發表了一個大型心理問卷的調查結果,發現經常幫助別人的人明顯比不樂于助人的人快樂。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郁癥的良方。助人為樂的結果往往是雙贏,既幫助了他人,同時也留給自己一份金錢買不到的快樂。
生活中,我們也會有不少這樣的體驗。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孕婦讓了座,別人的一聲“謝謝”會使我們一天都心里暖洋洋的;為貧困地區捐出10元、20元錢,盡管數量不多,心里就會很高興。在公交車上任憑殘疾人、老人站著,自己面向窗外佯裝什么也沒看到的人,盡管他坐著舒服,實際上卻一點都不快樂。
不少人收入不低,衣食無憂,但依然經常心情郁悶。這是因為他們太熱衷于自己,讓時間停留在微小的損失上,很少考慮別人、顧及別人,才使他們不能快樂起來。如果我們將目光多投向周圍的人,不要以自己為中心,為別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相信能夠找到平靜的心態和快樂的情緒。
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撒播快樂。我們幫助別人,無論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不管舉手之間還是長期去做,都是給自己的心靈一種最好的獎賞。當我們伸出雙手的時候,溫暖就已經傳遞到要獲得幫助的人心中。因為我們的幫助,使別人困難減少,憂愁消散,心情舒暢,快樂增長,從而又感染我們也快樂起來。助人獲得的快樂是永遠的快樂,也是快樂中的最高境界。
一個善良的舉動,不但能夠惠及他人,也能使自己快樂起來。像赫本那樣善待自己的靈魂,多多給別人送溫暖吧,你也會從中獲得內心的喜悅、寧靜和幸福。
上一篇:貝蒂的經歷:接受挑戰
下一篇:超級成功者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