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別人著想很重要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說過一句話:“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訣的話,就是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當你處在他人的角色、位置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當事人內心的真實感受。凡事多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你才會是個受人歡迎的人。如果我們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找到別人的訴求,是難以博得對方喜歡的。
印度偉人甘地,有一次乘火車,他的一只鞋子掉到了鐵軌旁,此時火車汽笛拉響車已經開動,再下去已沒有可能。這時甘地急急地把還穿在腳上的另一只鞋子也脫下扔到第一只鞋子旁邊,這才回到自己的座位。同行不解地問甘地為什么這樣做,甘地認真地說:“這樣一來,路過鐵軌旁的窮人就能得到一雙鞋子。”
這是一個聽來的故事,甘地遇事考慮更多的不是自己的處境,而是別人,掉了一只鞋子后,他想到的卻是,只有兩只鞋子才能成雙,才能被人利用。這在一般人看來,簡直就不可思議,但這正是偉人高于常人之處。
為他人著想可以讓我們超越狹隘心靈的束縛,真正做到超越“小我”;也可以讓自己在寬容別人的時候也給予自己一片清涼!
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有誤解、有矛盾,這時,如果你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你就會選擇寬容忍讓,如此一來,你的委曲求全也就能感化對方,所謂的矛盾也就迎刀而解了。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夫人——簡·霍金就是一位善于“為他人著想”并因此贏得廣泛聲譽的杰出女性。
1963年年僅21歲的斯蒂芬·霍金被診斷患有“盧伽雷病”,不久,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氣管手術。此后,他完全喪失了說話能力,只能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他人進行交流。
在這樣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霍金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像霍金這樣喪失了行動與說話能力的重癥患者,如果沒有妻子簡對他的悉心照料和無私奉獻,他的成功是難以想象的。
畢業于倫敦大學的簡原想去外交部工作,但為了照料霍金,她放棄了自己的錦繡前程,甘心做一個忙忙碌碌而又盡職盡責的家庭主婦。然而,霍金家族中的某些人對她很不友好,特別是霍金生性孤傲的妹妹菲麗帕對她更是常常冷嘲熱諷。一次,菲麗帕患病住院,簡陪同丈夫去醫院看望她,結果,在病房門口,簡被告知,菲麗帕只想見霍金不想見她,那一刻,簡感到十分委屈和尷尬。但她很快就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設身處地為菲麗帕著想:一個人生病住院,心情當然不好,自己來看她就是希望她有一個好心情,既然她不想見自己,一定有她的道理,這樣一想,心中的委屈與懊惱煙消云散。于是,她微笑地目送丈夫走進病房,自己留在病房門口的長凳上邊看書邊等丈夫,一等就等了2個多小時。
2個月后,簡收到菲麗帕寄來的一封信,在信中,菲麗帕為醫院那件事向簡作了道歉,并表示,從此以后,她將成為簡最忠實的朋友之一。可以設想,如果簡在探視病人被拒之門外時拂袖而去,甚至沖進病房與病人作一番理論,那么,兩人原本就不和諧的關系只能趨向惡化,而簡因為愿意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所以選擇了忍讓,選擇了委曲求全,終于打動并感化了對方。正是憑借忍讓這一美德,簡消除了菲麗帕對她的偏見,贏得了霍金家族上上下下的尊重和歡迎。
人心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別人,也可以看自己。我們希望別人怎樣來對待自己,最好首先那樣去對待別人。人人心中都有一桿秤,那些對他人冷漠、自私自利的人,最終也會被他人疏遠;相反,一個人如果充滿愛心,處處都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以身作則”、“以己度人”,也一定會從他人那里得到回報。
有一位盲人,晚上出門總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路人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又看不見,為什么還要提著燈籠走路?”盲人認真地回答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燈籠當然不是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為了給別人照亮,讓他們能看見我,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保護了自己。”
一個人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是難以取得成功的。因為一個只考慮自己的人,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得失,其行事準則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生活是人與人的鏈接,假若不想掉進深淵,就要牽別人的手,給他人以力量的同時,自己也得到生存和發展的支持。
為他人著想很重要,但不難,我們并不一定要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有時候一點方便,一些提示,一句真心的話,一個安慰的眼神,也會成為別人跨越障礙的動力,會成為別人成功的關鍵所在。正所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僅可以收獲一份好心情,收獲一份善意,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上一篇:放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
下一篇:正確看待吃苦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