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你怎樣處理情緒,決定你怎樣過一生
盡管我們前面說到,沉浸于負向情緒是一場自我消耗,但這并不意味著,負向情緒一無是處,管控情緒就是要徹底消滅或壓抑情緒。這是片面的認知,因為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痛苦能讓我們回歸到此時此地的現實中;內疚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目的;焦慮可以引起我們的注意,多為將來做準備;恐懼可以動員全身心,讓我們保持高度的清醒來應對險情……這些痛感,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動力。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人們對于環境的反應。如果你在內心深處認為情緒本身是壞的,是不可接近的,或是對它提前預設了立場,那你必須要糾正這個錯誤觀念了。事實上,情緒是一種中性的力量,每個人都會有傾向不同情緒的反應,這很正常。當負面情緒開始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時,人為的選擇才是決定“好壞”的分水嶺。
換句話說,面對同樣糟糕的境遇,有的人可以很好地對負面情緒進行管控,有的人卻只會游走在放任與壓抑之間。這也是菲斯汀法則給我們的啟示:“生活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之事的反應決定。”
精力錦囊
一個人情緒成熟通常要符合四條標準:保持身體健康,有行動控制能力,消除緊張的情緒,對社會有洞察力。
現代人一邊經受著職場的重壓,一邊承擔著生活的艱辛,職業瓶頸、人際關系、房貸、車貸、教育經費像是一塊塊石頭,沉重地壓在心口。可是,有多少人會把這些感受用妥帖的方式表達出來呢?更多的人選擇了沉默,所以才有人說:“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看起來一切都很正常,會說笑、會打鬧、會社交,表面平靜,實際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
情緒的流露變成了最昂貴的奢侈品,似乎隱忍才是成熟的標配。直到某一刻,實在忍不下去了,又以另一種極端的方式爆發。其實,無論是壓抑還是爆發,最終買單的人都是自己。認真回顧一下:有多少次的隱忍壓抑,以口腔潰瘍、喉嚨疼痛的方式變相折磨過你?有多少次亂發脾氣,讓你和親近的人相互嘶吼、形同陌路?有多少的焦慮和煩躁,讓你什么都沒有做,卻已感覺精疲力竭?
負面情緒不會毀了我們,真正傷害我們的是沒能及時地調控情緒。面對繁雜的生活和隨時冒出來的煩惱,沒有人會無動于衷,生氣也好、郁悶也罷,不要把它們埋在心里獨自吞噬,也不要用最糟糕的方式去傷人傷己。所謂管控情緒,其本質與核心就是,以恰當的方式釋放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赫洛克認為,一個人情緒成熟通常要符合四條標準:
第1條:保持身體健康。對于因失眠、頭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的情緒不穩定,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能管理好身體,正確對待疾病。
第2條:有行動控制能力。能考慮到行動的后果與社會的限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第3條:消除緊張的情緒。不盲目壓抑情緒,變不利為有利,讓其朝著無害的方向轉化。
第4條:對社會有洞察力。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對各種社會現象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
赫洛克還提出,一個人的情緒成熟與否,也可以通過以下五個方面來做出判斷:正常的情緒狀態、對他人情緒的態度、對愛情的接受能力、較高的欣賞能力和表示敵意的能力、對自己情緒的態度。結合這些標準與事項,捫心自問一下:你是否能夠正確有效地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你的情緒是否成熟?
如果基本符合,那么恭喜你,沒有讓情緒成為高效工作、快樂生活的攔路虎;如果有所欠缺,也不要著急,意識到了就是改變的開始。管控情緒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事,要經過一些事情的磨礪和淬煉,也要有自我更新和成長的意識與欲求。或許會有一點艱難,卻是相當值得的選擇。你用什么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情緒,直接決定了你會成為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
上一篇:你對人生的態度決定了你的高度
下一篇:你的一切價值,都是你注意力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