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成功焦慮”攪亂了自己
許多人都在尋求成功的門道,社會上各種學習班、培訓班比比皆是,似乎拿到證、懂了電腦、會了英語就打開了成功之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爾曼對800名男性進行了3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成就較大的20%與成就較小的20%之間,最明顯的差別并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現代人都渴望擁有多種“硬件”,渴望用這些“硬件”來證明自己成功。由于他們對成功抱有很高的期待,一旦不能如意或落拓失意,他們就可能陷入一種欲罷不能的焦慮之中,這就是所謂的“成功焦慮”,嚴重的還可稱為“成功焦慮癥”。
從醫學角度看,焦慮原本不是壞事,它可以視同為一種憂患意識,能使人警醒、催人奮進,具有進化的意義。但焦慮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成了一種心理障礙,使人充滿了過度的、長久的、模糊的憂愁和擔心。一般焦慮都有一定的誘因,“成功焦慮”和“成功焦慮癥”的誘因,則在于流行的社會意識對所謂“成功”的片面認定與過度強化。人們耳目所及,能掙錢、香車豪宅、出人頭地、富貴還鄉、贏者通吃、名利雙收,通通都是“成功”的代名詞。當社會是一個崇尚奮斗成功,以成敗論英雄的時代,在一般人眼中,人的價值就已經簡單到只用金錢來衡量的地步?,F代人要成功、要出人頭地、要出類拔萃的愿望十分強烈,很難做到保持一顆平常心。長此以往,就逐漸讓人失去了體味生命樂趣的能力,使思維遲鈍,精神萎靡,內心緊張不安,這已成為現代人產生過度焦慮的重要根源。
拜爾德從小成績很好,考上哈佛后發誓要混出個人樣來,然而事實卻并沒有達到他的預期。
“周圍的同學都有女朋友了,他還沒有;好多同學都考了駕照,他考了但沒通過;面臨畢業,還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又沒有錢買房子……”大約因為不堪現實和未來施加的過于沉重的壓力,拜爾德選擇了逃避。關于拜爾德的出走,有人認為他是“受名校標簽所累”,也有人認為他可能心理素質較差,不能冷靜對待女友分手之類的挫折。這些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更重要的因素或許還在于,拜爾德把考駕照、有好工作、買房子、交漂亮女朋友等“硬件”看得太重了,因為在現在很多人看來,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就應當努力追求并如愿以償地擁有這些“硬件”,否則他就“混”得很慘,更何況拜爾德還是一個名牌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他如果畢業之后只能白手起家從頭做起,那么他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一個沒有“混出個人樣來”的棄兒。
拜爾德也這樣渴望擁有多種“硬件”,渴望用這些“硬件”來證明自己成功。
像拜爾德這樣過度焦慮的人并不在少數,更有甚者居然受心理影響,走上了犯罪之路。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年僅15歲的鄉下女孩,下決心要以最快的速度掙一筆大錢,于是綁架了親戚家的孩子,以此勒索20萬元。是什么讓一個質樸的農村女孩異想天開鋌而走險?“成功焦慮癥”怕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你是否意識到,他們也許都得了“成功焦慮癥”——渴望擁有多種“硬件”來證明自己成功的人,由于對成功抱有迫切的期待,一旦不能得償所愿或落拓失意,就可能陷入一種欲罷不能的焦慮中。他們整天和自己眼中的“成功人士”攀比,希望找到一種成功指南走上通往出人頭地之路的捷徑,比其他人更風光、更成功,簡直如同吸毒的人上了癮。他們不滿足于自己現有的優越條件,在焦慮中無法自拔。
當下,成功學書籍在大學的泛濫流行,折射出我們缺少更高的價值取向:當自己的努力到達自己能力極限的時候,心力交瘁,一旦看到別人比我們優秀、比我們“證”多、社交又如魚得水就心生妒忌甚至怨恨,已經等不及成功的如約而至,而渴望馬上找到成功的小技巧,讓它提前到來。
毫無疑問,“成功焦慮”不但無助于成功,反而讓成功成為遙不可及的夢。那么如何擺脫“成功焦慮”的陷阱呢?
為了避免“成功焦慮”對自己的心靈侵擾,必須改變那種把所謂“成功人士”渲染成時髦而偉大的時代英雄的價值導向。要培養自己實事求是的成功觀念,做有遠見、有耐心、從容大氣的勞動者。成功雖然有一些外在的評價指標,但更多地取決于當事者的內在感受;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功認可度,與他在事業上已經取得成就的大小,特別是所擁有物質財富的多寡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我們應該建立起新的評價體系,只要在自己的領域和地域,在不同層次和程度上做出成績,就應有自己的尊嚴和成就感。只要踏實而負責任地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我們每個人都應被視為成功者。
總之,人應該學會享受生活,忙里偷閑,鬧中取靜。追求事業成功無疑應成為生活的中心之一,但它不應是生活的全部內容。在我們的時間計劃表上,不該遺忘親情、友情和愛情,也不能排斥健康的文娛、體育活動。事實證明,健康的娛樂和適度的體育鍛煉以及適量的體力勞動,都能有效地緩釋焦慮反應,有助于人們消除疲勞。只有拋開名利枷鎖,融入親情,走向自然,擁有健康,做生活的主人而不為生活所奴役,才能使你遠離焦慮。
上一篇:別人的方式無法復制
下一篇:反復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