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溝通障礙,提高社交競爭力
溝通最核心的作用是提高社會競爭力。雖然溝通和競爭沒有任何關系,但卻因為會說話,讓人聽了舒服,從而能夠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實現與更多人建立連接,贏得更多的機會。
競爭力不是如何跟別人爭,而是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在這里,我們沒有比較,也沒有排他,更沒有做區分,一切只關乎于自己。
所有聽過我課程的學員都知道,生命的修行只關乎自己,因為外在沒有別人,一切外在的呈現,都是來自我們內在能量真實的投射。所以,我們怎樣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歡?很簡單,就是要向更多的人敞開心扉,和更多的人連接。
很多人會說,為什么我一到了某個場合,和別人講話就發現沒什么話可說;打個招呼,三言兩語就各自悶聲不說話了,不知道到底要怎么樣才能和別人有得聊。有些人會自己尋找原因,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見聞少,沒有什么談資,所以和別人沒有什么共同話題。當然這是一個原因,但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無法與別人談得順暢的原因大多是急于想說話,而很少去傾聽;還有一種可能,自己不太容易敞開,造成了無法與別人產生能量共振。
影響溝通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溝通中的三堵墻
1.否定別人。
我們經常發現身邊有不少“杠精”,不論別人說什么話,上來就是“你說的不對,不是這樣的”。比如,老公興高采烈地當著全家人在那兒講述:“我的那個朋友某某,他可仗義了,怎么樣,怎么樣……”話音剛落,妻子接著就說:“他說得不對,他那個朋友哪是仗義?那個人就是特別會來事,不是對誰都這樣,就選著有用處的人才會這樣。”大部分人都有否定別人的習慣,只是自己沒有發現而已。否定別人,就相當于在自己和說話者之間壘了一堵墻。
2.打斷別人。
打斷別人就是沒耐心,比如,有人正在講話,你立刻就說,“咱們先別說這個,你看,這個事大家表達一下,怎么……”或者有人正在說一件什么事情,你立刻打斷,“等會兒,等會兒,有個事先問一下大家,咱們今天晚上怎么樣……”習慣性打斷別人,除了缺乏耐心還有就是缺乏修養。被打斷的一方當然會非常不舒服,打斷別人的也會有損失,因為你無法清晰地知道別人要表達什么。
我爸講話非常嚴謹,事情的起因、中間的經過、后來發生了什么,完了還會和你說,他需要你做什么、怎么做……
在我年輕的時候,性子有些急,總是會覺得,我很聰明,前面的這些話我已經理解什么意思了,然后不等我爸說完就打斷他:“爸,你不要說了,你就直接說你需要我做什么?”每當這個時候,我就覺得我爸自己講話的興致驟然削減了,甚至有不再講話的興致了。
最初的時候,我和幾個姐姐私下里還討論說“你看咱爸真有意思,說個話老擔心我們聽不明白,實際上我們早就聽明白了,你說把那個細節一五一十說得這么仔細干嗎?我們已經知道了,你就說要干啥就行了”。
等到后來,我才理解了,其實有的時候,他這么來說話,并不是怕我們理解不了、不清楚,而是希望他能夠跟我們有更長的交流時間。因為在這個交流里,他能夠感覺到我們在一起。
從這點上我們可以去覺察自己的溝通能力,是不是愛打斷別人。尤其對于一個思維縝密的人來說,只有完全聽完對方說什么才能懂別人真正的需求。
我經常會在手機上接聽學員的電話,通電話的時候,我就會跟他說:“我這會兒只有20分鐘的時間,如果你有什么事情,你最好在20分鐘之內把它說清楚,因為接下來我一會兒有線上的課程,希望你能理解,謝謝支持。”這里要注意,千萬不要在別人說話中間去打斷別人,別人說得興致正濃的時候打斷別人,就很像人家看電視看得好好的,你立刻給人家換了一個電視劇的頻道一樣。
3.質疑別人。
質疑代表不信任、不支持。也就代表兩人之間的溝通缺乏共鳴,就是我們常說的“話不投機半句多”。被質疑的一方也會失去再往下繼續談話的欲望,兩個人同時關上了溝通的門,又怎么能夠溝通得好呢?所以,如果你想在社交場合,或者在各種關系里有一種圓融的關系,你就不要讓自己總處于一種質疑的狀態。
有一次,我女兒就因為奶奶對她的質疑讓她不開心。奶奶擔心她沒去上輔導班,于是在她去上輔導班的時候,十分不放心地跟她說:“你去了嗎?你真的去了嗎?你有去上輔導班嗎?你如果到了的話,你在課堂上給我發一個視頻……”緊接著我女兒就說:“多奇怪,正上著課呢,人家老師都在那兒看著,我舉著個手機在那兒拍照,你想想,全班同學不覺得我是個怪物嗎?”
在親密關系里,質疑是一種強大的破壞力,在質疑里面,表達了兩種不和諧的聲音:第一個是咱們倆之間沒有共鳴;第二個是表達了不信任。
以上所說的三點,是我們日常溝通的障礙,也是我們在溝通中容易產生矛盾的三個負面能量。那么,該如何去化解呢?
我們要有自我覺察,看看自己日常跟別人的溝通交流中,有沒有踩到上面所說的這三個雷區?如果有,那就不用問了,日常自己溝通不暢,可能就是出在這個問題上了。
所以,不要單純把溝通交流看作是一個顯示口才或才華的方式,而應該把它看成是一種學習成長的機會。
溝通中的三座橋梁:
1.好奇多問。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不僅指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指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切能力的提升,做一個好奇多問的人,不是無知,反而是一種禮。就像孔子那樣的圣人,入太廟時對不懂的每件事都要問。好問也是對說話者的尊重,證明你對別人的語言感興趣。
2.尋找共鳴。
尋找共鳴,就是兩個人之間如何覺得親近?比如,我們是同鄉、同學、都喜歡某個作家、都喜歡某類型的音樂等,這都是共鳴,可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親近感,利于打開話題。當然共鳴里面也有一些規律,比如,女人之間比較容易產生共鳴的,一般都是孩子、化妝品,如何顯得年輕,口紅的色號,等等;男人之間的共鳴點,一般都是政治、經濟、足球等。
3.積極認同。
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如果溝通中能夠及時確認對方、回應對方,比如說“你講得太好了”“你說的這個觀點非常新穎”“你說得太有道理了”這些話就是認同。
在溝通交流中通過好奇、多問,我們會有更多的老師;通過尋找共鳴,我們會有更多的好友;通過積極認同,我們會有緣遇見貴人。
這樣一來,一個老師多、朋友多、貴人也多的人,社會競爭力自然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這樣的人,在社會里會有更棒的人緣、更好的機會,以及更多的智慧。
所以,不要說“我不會講話”,也不要說“我不擅長”,坦白說,這都是我們不愿意學習和改變的借口。
一定要記住,生而為人,表達就是我們綻放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為了自己生命的精彩,也為了讓我們身邊的人感覺到更幸福,我們必須要讓自己開口講話,為愛發聲!
上一篇:謹防職場文化的洗腦效應。
下一篇:部門失首,能夠控制大局者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