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勢思維
提起定勢思維,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指人們習慣性地按照過去的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對待問題和處理事情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和模式。
不可否認,思維的定勢對人們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具有積極作用。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在學習過程中使用某一認知方式進行思維,重復的次數越多就越有效。
定勢思維具有積極的一面,從而要求人們養成一些好習慣。然而,定勢思維還有消極的一面,它容易使我們養成一種呆板、機械、千篇一律、“以不變應萬變”的解題習慣。
因此,我們要學會突破定勢思維。
[從一個游戲說起]
一次,我和好友們聚會,大家玩得都很開心。回想起來,這當中有一件事很有意思。那天閑聊中突然有個朋友提議,想跟大家玩一個游戲。大伙兒一聽,很是高興。
那個朋友便問:“用兩個阿拉伯數字‘1’能組成最大的數是多少?”他的話剛一說完,大伙便迅速回答“11”。“那么,3個‘1’能組成最大的數是多少呢?”“111。”大家不假思索地回答。
這時,只見那個朋友微微一笑,又接著問道:“由4個‘1’能組成的最大數是多少?”這回大家仍然很快地回答:“1111。”“錯了!”朋友一聽,笑出了聲。大伙愕然。過了一會兒,朋友說:“現在,我告訴你們正確答案是‘1111’,也就是11的11次方。”大家這才恍然大悟。
“請你們思考一下,為什么會回答錯了?”那朋友提出這個問題后,停了一下接著說,“你們很快就說是‘1111’,這是大家習慣于運用一種在數學上叫‘類推式’的方法,來解決同類或相似的問題,用現在一句時髦的話講叫‘慣性軌道’。然而,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時要是不能突破思維定勢,就像這種猜數一樣,容易出錯。”
講到這里,我想到了“自我設限”。自我設限也是一種定勢思維,會成為人們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障礙。
這是一件流傳甚廣的趣事,現在讀來仍讓人掩卷深思。
事情是這樣的,心理學家們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然后在跳蚤頭上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后,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的高度。接下來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動改變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科學家于是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變成“爬蚤”了。
跳蚤變成“爬蚤”,并非因為它已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最可悲之處就在于,實際上的玻璃罩已經不存在,它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玻璃罩已經罩在了潛意識里,罩在了心靈上,它已習慣了爬,而沒有了跳的欲望。欲望和潛能被自己扼殺!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具有“自我設限”的動物不只是跳蚤,心理學家們對猴子、鯨魚、鼴鼠、松鼠、蒼蠅等許多動物進行試驗,也發現類似的現象。
我們來看一下心理學家們做的鼴鼠與松鼠的試驗。
他們把一只鼴鼠和一只松鼠同時裝進了空的水泥管道,管道被埋入地下,一端通向地面的出口,另一端則用玻璃封住,并且在玻璃外面安裝了一盞光線微弱的燈。
被關進水泥管后,兩只動物都在尋找出口。
松鼠看到管道一端微弱的燈光,它奮力撲向光源,可是燈光被玻璃隔住了,一次一次地,松鼠努力又失敗,但是它不肯放棄,直到筋疲力盡。
而鼴鼠的視力幾乎等于零,它在水泥管里根本無視交通規則,橫沖直撞。可就在松鼠對著光源窮精竭慮的時候,鼴鼠卻找到了另一端的出口。不過,遺憾的是,一出地面,鼴鼠就被嚇住了,相比地下冰冷的水泥管,陽光更令它不適應,于是它只好退回黑暗中。
像松鼠,被自己熟悉的目標吸引,一往無前,義無反顧,可是努力卻都成了徒勞,其實,阻礙它的正是它所熟悉的目標,成功并不只是玻璃墻后的那盞燈。而鼴鼠,靠著自己的蠻力和運氣闖出了一片天,可是即將收獲時卻失之交臂。其實,阻礙它的是眼高手低的自己。
我突然想起小時候逗螞蟻的事情,用衛生球畫個圈把它圍住,它就會在圈兒里爬呀爬的,總也爬不出去。
但是,心理學家在對蒼蠅進行試驗時,發現它們在玻璃瓶中并不刻板,能隨機應變,敢于冒險,從而突破自我設限。人也一樣,有不少人能像蒼蠅一樣突破自我設限,但也有許多人像跳蚤、松鼠和螞蟻一樣,無法突破自我設限,不能展翅飛向屬于自己的新天地。
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說過,判斷一只開水瓶是否保溫,只需把開水瓶口靠近耳朵,會“嗡嗡”作響的便是保溫的。后來一只開水瓶不保溫了,要扔掉時拿起來放到耳邊一聽,里面仍舊“嗡嗡”作響。原來這種判斷方法并不可靠,而我們很多人卻一直在用它。
我們從前人那里繼承了許多所謂的“經驗”,但正確與否,卻很少人去驗證。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一種叫“經驗”的東西蒙蔽了眼睛,束縛了思維,哪怕是一個很小很明顯的謬誤,也難以推翻。像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在空中自由下落,重的比輕的落得快,后人們都把它視為“真理”,一直到了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了試驗證明以后,世人才逐漸認識到,曾經的“真理”其實是謬誤。
據說北美洲有一種特殊的大黃蜂,體積碩大異常,翅膀卻小得可憐,倘若以翅膀與身體的比例來看,差不多和鴕鳥一樣,那種單薄孤弱的翅膀是不具備飛行能力的。有意思的是,這種大黃蜂卻不想像鴕鳥一樣只在陸地上奔馳,它們硬是顛覆了物理學的概念,毫無困難地在天際翱翔。
昆蟲學家仔細觀察后發現,大黃蜂在初次飛行前根本沒有特別訓練,每只快要成熟的黃蜂,望著天空四處飛舞的前輩,好像在宣告天空本來就是它們的領域一般,振翅,再振翅,薄弱的翅膀便載著龐大的身軀離地。
生物界就是存在著如此奇妙的現象,原本不可能飛翔的大黃蜂卻擁有一片天空,似乎在這些原始生物之間也存在著企圖心強弱的差別。若是我們用人類的術語來形容它們,那么大黃蜂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終致成功的代表,跳蚤則淪為“畫地自限”的象征。
讀后有智慧
每個人都難免會有一些沿用已久的經驗,常常會把它們當做辦事規則。規則并非壞事,但視所有的規則為天經地義就會誤事。
人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思維的定勢思考問題,不愿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癥”。
因此,當我們在做事中陷入困境或感到迷茫時,嘗試走別的路,也許前方就是一番新的天地,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創造新的奇跡。
上一篇:安逸思維-[警惕成功后的安逸]
下一篇:寬諒思維-[寬容的結局令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