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時代的步伐,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
在哈佛的課堂上,一位教授引用斯賓塞在他那本暢銷全球的《誰動了我的奶酪》里的話教導學生:“變化每天都在產生,我們絕不要害怕變化。”哈佛告訴學生,世界總是在變化中前進的,如果沒有變化,猿不會演化成人,人類也不會一直向前發展。變化改革了舊有的模式,迫使人們要去作新的嘗試,讓人們因此發現自己潛藏的本領。
在《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里,小矮人唧唧雖然面對變化仍然心存猶豫,但他終于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沖進黑暗之中。對他來說,雖然前途未卜,但他知道,停留在原來的幸福回想之中是沒有意義的。
哲人說,在這個多變的社會里,真正的危險不是經驗的缺乏,而在于不懂變通,認識不到變化。
他是個農民,但他從小的理想就是當作家。為此,他一如既往地努力著,十年來,堅持每天寫500字。每寫完一篇,他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潤色,然后再充滿希望地寄往各地的報紙雜志。遺憾的是,盡管他很用功,可他從來沒有一篇文章得以發表,甚至連一封退稿信都沒有收到過。
29歲那年,他總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來一直堅持投稿的刊物的編輯寄來的,信里寫道:“看得出你是一個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你的知識面過于狹窄,生活經歷也顯得過于蒼白。但我從你多年的來稿中發現,你的鋼筆字越來越出色。”就是這封退稿信,點醒了他的困惑。他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對某些事過于執著。他毅然放棄寫作,而練起了鋼筆書法,果然長進很快。現在他已是有名的硬筆書法家,他的名字叫張文舉。就這樣,他讓理想轉了一個彎,繼而柳暗花明,走向了成功。
人是善于思考的動物,處于競爭激烈、變化多端的社會中,當我們一旦發現自己的定位與現實不合拍的時候,調整步調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個人要想成功,理想、勇氣、毅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路上要懂得舍棄,更要懂得變化。因此,要不斷地收集有關資訊,使自己對環境發展的趨勢、事業發展的方向等有更充分的了解。一個人知道得越多,越有能力及早應變。
東漢初年,遼東一帶的豬都是黑毛豬,當地人也都習以為常,忽然有一天,一個商人家中的老母豬生了一窩毛色純白的小豬,大家都爭相來觀看。附近一帶的人都認為這一定是一種特異的品種,于是就有人給這個商人出主意說:“如此干凈純白色的小豬,天下一定少見,你應該把它們送到洛陽,去獻給皇帝,皇帝肯定會重重地賞你。”又有人走來給他出主意說:“還不如把這群小白豬拉到燕京市場上去,肯定能賣個大價錢,物以稀為貴,錯過了這個機會你就后悔都來不及了。”遼東商人聽了,果然動了心。經過一番盤算,他覺得還是把豬運到燕京市場去賣個大價錢比較合算。于是他把白毛小豬裝上車,向燕市進發了。
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跋涉,等走到燕京時他的小豬也基本上都長大了,他喜不自勝,這一回不知道要發多大一筆財呀!這一天,當他把白毛豬運到市場的時候,簡直給嚇呆了,原來燕京市場中到處賣的豬都是白色的,白毛豬在這里不足為奇不說,價錢還不如遼東的黑豬。遼東商人眼看著豬賣不出去,空歡喜一場,心中十分懊悔,心想還不如在當地賣了,也總比現在這樣強啊!
胡思亂想了一陣以后,他靈機一動:既然遼東沒有白毛豬,這里白毛豬的價格也不貴,為什么不從燕京販幾十頭白毛豬回遼東?那樣才是真正的物以稀為貴,肯定能賺一筆。于是他就從燕京販了幾十頭白毛豬回遼東,很快就賣出去了。接著他又販黑毛豬來燕京,也是大賺了一筆。
聰明人從這個故事中讀懂這個道理:社會是變化的,市場的需求也是時刻變化的,當需求變化的時候,也正是財富發生轉移的時刻,所以,一定要學會把握市場需求的脈搏,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制訂自己的投資計劃。
在現實生活的壓力面前,每個人都在心里渴望機遇的到來。但畏首畏尾或缺乏思想的人,在反復行事的過程中,只會單一地模仿別人,以為眾人走過的路、用過的方法是最保險的。殊不知,在眾人都踩過的路上,很難有令人驚喜的果實等待人去發現。
對于強者來說,他們不畏懼時勢的變化,而是把每次變化作為機會,適應變化,所以他們能走在別人的前面。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杰克·韋爾奇說,他一生追求的只有三個字:變!變!變!有原則有方向地變,在變化中獲得發展。在這個變革的年代,最怕的就是你把自己局限于某個既定的框架里而不思改變。
身處于現實社會,當一些事物已經改變的時候,切記不要再按照原來的規則做事,否則一定會因為忽視游戲規則的變化而使自己的財富白白流失,甚至喪失獲得更多財富的機會,喪失機會成本。
上一篇:超越成功者,你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下一篇:跨過一道道關卡,你離夢想就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