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改變更難的,是改變思考方式
01
社交關系鏈中有一個推論,通過6個人,你可以認識到美國總統。其實從技術層面,這是可以實現的。不光如此,放到現實生活中對于某些技能和知識的掌握,也同樣適用。只是很多人并不能清楚地理解這個原理,仍然選擇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求知和定論罷了。
朋友托我幫她買了一臺美版電子閱讀器,到貨前一天晚上,我手機里顯示有她3個未接來電和若干條信息,因為加班忙碌沒來得及回復,我點開一看,清一色是在詢問一個問題,即美國版能不能像中國版一樣支持在中國官網正常下載書籍。
看到這個問題,我根據常識先做了一個判斷,既然都是閱讀設備,只是生產地不同,應該是支持不同地域官網下載的。但是為了確保我的判斷無誤,還是準備到知乎上去查一下。可就在點開知乎的一瞬間,我突然有點生氣。這么簡單的一件事情,朋友為什么不自己去查詢,我又不是百科全書。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不會的東西網上查詢一下就可以解決,還需要如此興師動眾地打這么多電話嗎?
于是,我關掉知乎,在微信里簡單給她回復了一句,自己去查,外加一個鄙視的表情。
事后我開始反思,為什么對于這么簡單的事情,卻有人寧可花很長的時間等別人找來現成的答案,也不愿意立刻動手自己去找答案。事實上,我朋友不是第一次做出這樣的舉動了。在跟她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對于很多事情,她應對的思維模式都是問題——搜索答案——無果——懸置。長此以往無果和懸置的東西會越來越多,因為每個人的可識別知識領域是有限的,就連那些對于各自領域非常精通的人也會存在知識盲區。而學習這一件事情,絕對不是通過一個暫時的結果能夠衡量的,它是一個延續的狀態,你可以說這一刻你學會了什么,但你不能說你這一刻就完成了學習。
所以,長期采用只探究可預見和可知范圍的響應機制后,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向度就會越來越窄。而人的信心和自我懷疑都是可累積、可延續的。比如,對于一個做成過一件事情的人,下一次再次做好并且做出成績的可能性要比一個從未做成過一件事情的人的概率大。因為信心是一種可延續狀態,自信是在若干次成就基礎上疊加的良性自我認知。對于長期不主動解決可知領域外的人來說,慢慢就會認為我不了解的,就是我無法了解的,我目前解決不了的,就是我永遠解決不了的。
這是很可怕的一種思考方式。
其實人一生求索的過程,更像是探險的過程,你的目的是找到終極可依賴的狀態,這種狀態往往是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有質感,人生過得有意義,做成你在乎的事,保護你在意的人,就像你想去獲得和掌握某種知識,某項本領一樣。但是區別在于,有些人在實現和達到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會不斷調整和改變戰略戰術,用窮舉的方法獲得他想了解和知道的東西,而有些人卻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搜尋答案。自然,對應的結果是大相徑庭的。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視野局限在可預見的范疇里。
02
因為沒有,所以要去找到;因為不會,所以要去學到;因為不夠,所以要去得到。這是長久以來指導我思考問題的一種方式。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學到一個單詞,serendipity,它的英文解釋是,Plan to find something but find something else.用中文注解是,有心摘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個單詞很好地解釋了在探尋結果的過程中,思維方式給行為路徑甚至結果帶來的差別。
當年在備考托福的過程中,因為是完全自學,所以從理解這門考試的每個科目、規范,甚至考試要求,到每個科目、每類題型的具體答法,都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總結出來的。
沒有老師在身邊可以隨時答疑解惑,于是就只能去網絡或者圖書館找資料查詢。主動去思考,用哪些途徑可以獲得最新資訊,然后根據判斷,選擇了一些知名機構官微、名師微博、出國留學論壇、自助學習小組。
在關注一些機構微博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發布的內容是有機可循的,有考試資訊,有資料分享,有答疑解惑,還有考前預測等。每個類別,又會轉發不同老師的內容,順著這個線索下去,就會有針對性地關注一些老師及一些垂直領域。
積累的過程就是這樣的,你通過一個點作為突破口,在掌握它的過程中你一定會有意無意遇到一些其他路徑和線索,而有心的人,會記下這些尋找過程中衍生出來的路線,順勢走下去,直到發現下一個柳暗花明。
所以當我考完托福的時候,我不光知道每一門科目的考試類型,答題技巧,考場會出現一些什么狀況,考試時需要提前準備什么,不能帶什么。同時,還積累了一個豐富的資料庫,每個科目對應下來,都有相應的題目、資源、衍生讀物等。這對于后期我從事培訓工作也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我能用更少的時間,找到想要的知識點和信息。
抓住意外之喜,把“沒有”看成一個指令性動作和目標,缺乏什么就去補充什么,沒有什么就去爭取什么。
03
我認識一個編輯,是我第一本小說的策劃。在我撰寫那本小說的過程中,經常跟她在網上交流溝通。在當時的交流過程中覺得她是一個思維活躍、觀點鮮明、邏輯清晰以及愛表達的人。每次跟她溝通,我都能從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點,當時我還沒有見過她,但她給我一種非常自信、活躍的感覺。
后來我的小說出版之后,約她出來見了個面,地址約在東城一家別致的小餐館。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因為先前多次在網上交流,所以感覺和她已經完全熟悉,就非常自然地跟她說話溝通。但說著說著,發現哪里不對。
她話很少,基本上是我問什么她答什么,而且每個話題都給我一種未完待續的感覺。席間我不斷拋出新鮮的話題,希望她可以對此發表觀點和評價,就像她平時在網上那樣,但她都是草草帶過,輕描淡寫。這頓飯我吃得很辛苦,眼前的她和我平時對著電腦交流的她,完全是兩個人。
以前聽過一個說法,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更多的是思考方式的碰撞,在同一個思考高度上的人,接觸起來,自然會覺得輕松、融洽、不那么累。而大部分的溝通和相處,都是不同高度上的思考方式不斷推讓和瞧不起的結果。
后來我們吃完這頓辛苦的飯,便揮手分別了。
在路上我不禁開始思考起一個問題來,有一些人,就是不擅長表達,不喜歡在公眾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即便自己對此有另一番看法,也會選擇站在多數派一邊。他們認為只要不表達,就不會承擔那么大的風險,躲在一群人背后,就是最保險可靠的行為。
但這只是逃避缺陷的權宜之計罷了。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問題。一個人的優勢和劣勢就像是兩個方向相反的能量積累,我更愿意把兩者比作地貌中的高原和裂谷。這不難理解,當你在某方面具備極其優異的技能和特長時,你做此類事情會比他人輕松容易得多,從而有更多精力去關注和發掘其他領域的東西。
同時,技能和知識通常是可遷移的,你在這個領域具備了領悟力可以平行移植到其他領域去。這就像是板塊之間不斷地撞擊,只會擠出越來越高的高原;而對于某個領域技能你不擅長,選擇逃避它,那么從事這個領域,你會比他人耗費更多的時間和成本,于是你關注其他領域的時間和能力就會減少,同理于領悟力遷移的原理,你在這件事情上少了一些領悟技巧和方法,那么能夠衍生到其他事情上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這就好比裂谷,因為一個缺口,于是隨著時間的遷移和流逝,只會越來越大,距離就由此產生。
所以,對于不擅長的東西或者不敢嘗試的東西,采取聽之任之的方式,而不是變換思路,迎難而上,那么你不擅長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
改變這個詞,在英文中是change,通常會搭配一個從什么到什么,即從什么樣的狀態改變為一個什么樣的狀態。所以改變往往伴隨的是空間的轉移或者狀態的變化。
但改變終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無論是思維的改變還是狀態的改變。
這讓我想起一個好笑的段子,美劇《破產姐妹》里有這樣一個片段,Han問Max,都下午兩點了,你為什么還不換上你的制服?他用的是單詞change。而Max回答說,春天快來了,你為什么還不變成蝴蝶呢?他用的單詞也是change。在劇中,因為Han很矮小,經常被Max和大家伙嘲笑,甚至被比喻為小矮子、小蛾子。所以,一個小蛾子想要變成花蝴蝶有多難,一個人想要改變自己就有多難。
關于改變,很多人想當然地理解為,改變不就是行動嗎,去做就好了,結果往往是嘗試一番之后便草草收場。比如,一個人想減肥,想讓自己變得苗條又好看,她首先想到的是去健身房,給自己報幾門運動量大的課程,以達到讓自己改變的目的。但她沒有意識到,導致她懶惰或者胖的原因,是因為意識層面不具備用意志力克制欲望,拒絕難為自己,不限制滿足自己所致。所以,思考方式不發生變化,報再多的課程,最終還是堅持不下來。
真正的改變是先轉換你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切實地立刻行動。因為意識就是左右和支配行動的,你害怕出糗,在意他人的評價,那么你肯定很難全面展示自己,比如當眾又唱又跳。
改變自己,先從改變思考方式開始,不要把自己的視野局限在可預見的范疇里。
抓住意外之喜,把“沒有”看成一個指令性動作和目標,缺乏什么就去補充什么,沒有什么就去爭取什么。
優劣勢不是靜態的固有模式,而是一個持續變化的可控狀態,及時制止劣勢和不擅長因子的擴展。
上一篇:期待你變好的,一定不是當初放棄你的那個人
下一篇:畢業頭幾年,決定了你的職業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