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最壞的結果,就不會再害怕失去了
多年前,美國一位名叫歐嘉的女士患了癌癥,醫生宣稱她會經歷一段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最終離開人世。為了確定診斷無誤,歐嘉還特意找到國內最有名的醫生詢問,結果得到的答案是一樣的。
死亡即將降臨,歐嘉的內心絕望極了,她還那么年輕,她不想死。在絕望之余,她打電話給自己的主治醫生,宣泄出所有的痛苦和恐懼。醫生不耐煩地打斷了她的話:“怎么了,歐嘉?難道你一點兒斗志都沒有了嗎?你要是一直這樣哭下去,必死無疑。你確實遇上了最壞的情況,但我希望你面對現實,不要憂慮,然后盡可能地想想辦法。”
掛斷電話后,歐嘉的情緒穩定了很多。她狠狠地攥緊拳頭,將指甲深深地掐進了肉里。背上一陣陣地發冷,她卻在內心里發誓:“我不會再憂慮,不會再哭泣!如果還有什么想要的,那就是我一定要贏!我一定要活下去!”
通常情況下,癌癥病人在不能用鐳照射的情況下,就要每天照10.5分鐘的X光。可是,歐嘉卻連續49天每天照14.5分鐘的X光!她瘦得如同皮包骨,兩條腿重如鉛塊,但她一點兒都不憂慮,也沒有哭過。她總是帶著微笑去面對這一些,盡管有時這些微笑是勉強擠出來的。
歐嘉這么做,當然不是相信微笑就能治好癌癥,但她相信,樂觀的精神狀態絕對有助于身體抵抗疾病。結果,她真的上演了一場癌癥治愈的奇跡,她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平穩。想到這些,她總說:“多虧了我的醫生告訴我,不要憂慮、想想辦法,才讓我一步步走到現在。”
世上最摧殘人的活力、消磨人的意志、降低人的能力的東西,莫過于憂慮了。一個遇事總是憂慮的人是很難克服恐懼的,更無法戰勝身體上的疾病和生活中的困境。道理很簡單,人在心情不穩定的情況下,做什么事情效率都不會太高,因為腦細胞受到了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根本無法像沒有任何精神壓力時那樣集中思考,擾亂了事情原本應有的解決步驟和方式。
道理易懂,可多數女性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仍然會不知不覺心生憂慮和恐懼。當這些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該怎么做才能讓自己盡可能地保持平靜呢?
已故的美國小說家塔金頓曾說,他可以忍受一切變故,除了失明,他絕不能忍受失明。結果,怕什么,偏偏來什么。令塔金頓最為恐懼的事,終究還是發生了。
在他六十歲那年的某天,他看著地毯時,突然發現地毯的顏色漸漸模糊,他看不出圖案了。經過檢查,醫生告訴他一個殘酷的真相:他有一只眼差不多已經失明,另一只眼也接近失明。
面對這最大的災難,很多人猜想,他肯定會覺得人生完了,縱然不會一蹶不振,但肯定沮喪至極。出人意料的是,他還挺樂觀,甚至可以用愉快來形容。當那些浮游的大斑點阻擋了他的視野時,他幽默地說:“嗨,又是這個大家伙,不知道它今早要到哪兒去!”等到眼睛完全失明后,塔金頓說:“我現在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也可以面對任何狀況。”
為了恢復視力,塔金頓一年里要接受十二次以上的手術,而且是采用局部麻醉。有人懷疑,他會不會抗拒?沒有。他知道這是必須的,是無法逃避的,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優雅地接受。他放棄了高檔的私人病房,而是跟大家一起住在大病房里,想辦法讓大家開心點。每次要做手術的時候,他都提醒自己:“我已經很幸運了,現在的科學多么發達,連眼睛這么精細的器官都可以做手術了!”
想象一下這件事,要接受十二次以上的手術,還要忍受失明的痛苦,不知多少人在聽聞此事后會崩潰。不過,塔金頓學會了接受,還坦言自己不愿意用快樂的經驗來替換這次體會,他也相信人生沒有什么事能夠超過自己的容忍力。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過:“能接受既成事實,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林語堂在他那本《生活的藝術》里也說過類似的話:“心理上的平靜能頂住最壞的境遇,能讓你煥發新的活力。”
當生活中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驚慌失措,我們應仔細回顧并分析事情發生的完整經過,確定如果失敗的話,最壞的結果是什么?面對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我們要筑牢自己的心理防線,讓自己能夠接受這個最壞的情況。有了能夠接受最壞情況的思想準備后,我們就要回歸平靜的心態,把時間和精力用來改善那種最壞的情況。當我們能接受最壞的結果時,就不會再害怕失去什么了。
上一篇:把幸福給那些傷你最深的人看吧
下一篇:時光如逝,人生如白駒過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