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之成才,重在素質;素質形成,重在修養。”在當今社會,不是位置決定素質,而是素質決定位置。人不怕沒位置,就怕沒素質。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個人品德修養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素質”一詞原本是一個生理學概念,指的是人們先天的生理解剖特點,即神經系統、腦的特性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但現在我們所說的“素質”一般是指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修養和能力,主要包括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文化教育水平,它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后天環境的影響下形成并發展完善。
而“修養”一詞原意是指是一個人修身養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養道德。到了馬克思時代,賦予了“修養”新的含義:在自我行事之中不斷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這種教育和改造離不開社會實踐,離不開個人在實踐中的主觀努力。現在我們說的“修養”,從廣義上是指人們在政治、道德、學術以及技藝等方面進行的勤奮學習和涵養鍛煉的功夫,以及經過長期努力達到的一種能力或思想品質;從狹義上是指思想品德修養。
某喧鬧的廣場上,聊天的人、放風箏的人、照相的人、參觀的人、穿行而過的人……熙熙攘攘。一會兒,幾個農民工從廣場上走過,迎面遇上一家三口,家長正教孩子在廣場上學滑旱冰,而孩子冷不防掙脫父親的手想自己試試。
由于用力過猛,孩子控制不住重心,徑直向對面走來的一個農民工沖去,二人都跌倒了。好心的農民工嚇壞了,趕緊去扶這個孩子。孩子爬起來歉意地朝農民工笑笑說:“叔叔,對不起啊。”這時,孩子的父親趕過來,不分青紅皂白地呵斥農民工:“放開你的臟手,誰要你扶了?”然后扶著自己孩子問:“沒事吧?”
當時廣場上很多人在看著,很多人朝父親投去不解的目光。
是的,現今我們生活水平較之以前大大地提高了,但一些國人的道德修養還有待提升。一個人的素質高低直接折射出其個人品質的高下,真正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提升個人的道德水準和修養素質與提升生活水平同樣重要。
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人,會經歷很多事,所以,孩子從出生起父母就要不斷教導孩子學做人、學做事,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好教養。
兩個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在大約同一時間來到了同一家公司,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學歷的不同。A是今年畢業的專科生,B是今年畢業的本科生,他們的專業都是國際貿易。兩人分到了同一個部門,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最大的差距就是工資待遇上的不同,公司規定,專科生比本科生在底薪上少500塊錢,實習期過后會根據個人的表現確定二人最后的工資。
轉眼間三個月的試用期馬上就要過去了。A雖然是專科畢業,但是不管是在為人處世上還是在工作業績上都表現非常出色。比如,看到地上有一張廢紙,他會撿起來放到垃圾箱里去;再比如,公司里很多人抽完煙喜歡亂扔煙頭,但他每次都會把煙頭掐滅,然后放到煙灰缸里,假如身邊沒有煙灰缸,他會把煙頭扔進最近的垃圾桶里……除了這些,不遲到早退、敬業工作是他對自己的要求,那時,他還要求自己每天微笑著對待自己的同事。
B雖然工作能力上不錯,但是個人素質和修養和A比起來卻相差甚遠。比如,隨手扔垃圾,桌上的東西常堆放無序,致使要找東西來半天找不著。
三個月試用期結束了,A和B的工資已經完全相同了。而一年以后,A晉升為部門主管,B還在原位置上沒動。
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學歷,但是在工作中升遷、漲薪靠的則是個人能力和素質的高低。個人素質不是馬上就能表現出來的,它是需要不斷積累并且通過平時的一言一行體現出來的。所以,個人素質的高低是一個人整體品質的表現,一個真正素質好的人身上會擁有很多閃光點。
在當今社會,人們早已意識到:有知識并不等于有文化,有智商并不等于有智慧,有文憑也并不一定代表有水平,有學歷更不等同于有實力。注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增強個人的整體素質,對做大事極有幫助。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努力培養素質吧!
上一篇: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
下一篇:素質自己“養”,品德自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