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孩子失敗,孩子才會堅強
據媒體報道,在某小學,有個女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喜歡幫助同學,人緣不錯,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她。但有一次,一個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求她幫忙,讓她幫忙作弊,誰料沒有作過弊的她因為緊張過度被老師發現,最終被老師趕出考場。事后,她對這件事一直耿耿于懷,最后羞愧地跳入長江自殺身亡。對這個女學生自殺事件,人們從各個角度在報紙上展開了大量討論,談的最多的還是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承受力的問題。
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在學習方面,過分注重自己的學習成績,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會使自己傷心很久,甚至出現厭學的傾向;在人際關系方面,害怕別人拒絕自己,不知道怎么與人相處,對同學之間的一點小矛盾會感到束手無策,從而使自己心神不寧,學習退步;受到家長和老師的一點點批評就會使他們離家、離校出走等,以上的種種都是孩子輸不起的表現。
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一個人從挫折中恢復愉快心情的心理素質。心理承受能力對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只要進入社會,就會遇到各種壓力、困難和挫折,有的人能勇敢、樂觀地去戰勝它,而有的人卻顯得懦弱、悲觀,處處想逃避它。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里,我們每個人包括我們的孩子,都會遇到各種壓力。比如,考試不及格,競賽不入圍,升不了重點中學,和同學、老師關系不好等,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生理有缺陷的孩子、失足有過錯的孩子,他們面對的問題更多。再加上父母不能正確地指導、對待他們,使得這些孩子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有話不敢說,心里的郁積得不到舒展,久而久之,就給自己造成了強大的精神壓力。
近年來,中小學生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現象逐漸增多。究其本源,也都是些成年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原因。但對孩子來說,這些壓力卻成為他們的一種精神負擔,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礙。如果孩子從前話很多,突然變得沉默起來,那可能遇到了問題,父母應該及時給予幫助。
然而,這些問題,“病”在兒女,“根”在父母。一些父母一旦孩子犯點錯,或者某些方面沒做好,就嚴加訓斥,孩子哪有經受困難與挫折的心理準備和能力。表面上看,這些孩子個性十足,其實內心里十分脆弱,就像剝離的蛋殼,稍一用力,就成了碎片。
事實上,作為父母,我們要認識到,允許孩子失敗,孩子才有可能真正成長起來。對此,兒童教育心理學建議我們:
1.允許孩子慢一點
現代的獨生子女在其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想方設法排除一切干擾,讓其順利成長,缺少甚至沒有必要的應激和挫折,適應力從何而來?遇到挫折又怎能輸得起呢?
與其他孩子比較本無可厚非,可千萬不要忘記對自己孩子的前后比較,更不要從你的視角來設想孩子的所見所聞,因為“你如果不蹲下來和孩子一樣高,又怎么知道孩子看到的僅是成人的大腿呢?”要用成長的事實來鼓勵孩子成長,慢一點不要緊,關鍵是每一步都要有孩子自己的汗水和思考。
2.正確面對孩子的挫折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一定要正確面對,千萬不要反應過度。面對遭遇挫折的孩子,家長要避免做出任何消極否定的反應,因為這種反應只會加重孩子的失敗感。家長不妨改變一下方式,變消極否定為積極鼓勵、加油。這樣做,既在客觀上承認了孩子的失敗,又充分肯定了孩子的努力,保護了孩子的積極性,同時,應為孩子指出繼續努力的方向。
3.給孩子制定一個適度的發展目標
適度的期望是相信孩子的表現,能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否定你的孩子,而要相信孩子有能力、有潛力去做一件事。此外,家長更要從孩子自身的特點出發,幫助孩子制定一個適度的目標。同時,無論成敗,都要給孩子一個客觀的評價,孩子哪里做得對、哪里做得不對,該發揚什么優點、改正什么缺點等,在此基礎上,孩子才能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
4.避免用語言、行動證明孩子的失敗
現在的獨生子女心理素質差,受挫能力普遍較低,這就要求家長幫助孩子樹立堅強的意志,培養他們敢于直面逆境的信心與毅力。要將孩子推上風口浪尖,讓其經風雨歷磨難,這對孩子克服軟弱、形成剛毅的性格大有幫助。
5.孩子失敗時,告訴孩子:“別怕,有爸媽在?!?/p>
家長要多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盡可能支持他們,尤其在他們遭遇困難、失敗的時候,幫助他們分析事件和自己的心理,理出一條可行的,能夠被孩子接受同時又不僭越事物正常規則的解決方案。一句“別怕,有爸媽在”支持你的孩子,會讓你的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單。
6.鼓勵你的孩子多吐露心聲
作為家長,要在家庭中發揚民主,平時要多注意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可使孩子感覺到無論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穩腳跟,這對發展孩子個性極為有利。
總之,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明白,孩子畢竟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對此,我們要給予理解和支持,并鼓勵孩子堅強、自信地面對問題。這樣,孩子往往比較容易聽進去,進而愿意接納你的建議,并學會正確面對成長中的挫敗。
7.鼓勵孩子,讓他大膽嘗試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面對種種困難的“無休止挑戰”,也是多事多難的“漫長戰役”,但只要有勇氣,勇敢地向前沖,就能把這些挫折和阻力變成磨煉自己的動力。因為阻力可以使飛機飛上天空,阻力可以使帆船行駛得更快。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任何一個缺乏勇氣的孩子,也就缺乏主動性和信心,并可能因此而錯過原本屬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說,缺乏勇氣是孩子成長和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要從小就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幫助孩子樹立勇氣。
一個小男孩正專心致志地拼裝玩具超人。當他把超人拼裝好時,被一個大個子男孩一把搶去,他也被推倒在地。小男孩從地上爬起來,跑到媽媽面前哭訴。
原本媽媽應該去調查事情的真相,再嚴厲地批評大個子男孩一頓,然后安慰受傷的弱者,讓搶玩具的孩子把玩具還給他,并且道歉認錯。
然而這位媽媽沒有這么做,她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對挨打的男孩說:“不要哭,你去把屬于你的東西要回來?!?/p>
于是這個小男孩就跑上去奪回自己的玩具,還跟大個子男孩打了一架。雖然過程很辛苦,但他最后勝利了,媽媽看到了小男孩拿回玩具時自信的笑容。
在生活中,家長往往教育孩子要學會謙讓,或者通過成人的干預,為孩子解決難題,但卻忽略了孩子應該從小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尊嚴,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自信。家長們,不妨放手,像那位媽媽那樣,僅僅是給孩子一句鼓勵,讓他自己要回屬于他的東西,同時,注意讓他使用正確的方式。
那么,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多嘗試哪些事呢?
1.鼓勵孩子樹立自信心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樹立自信心是戰勝膽怯退縮的重要法寶。膽怯退縮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些事情表示懷疑,結果可能會由于心理緊張、拘謹,使得把原本可以做好的事情弄糟了。
因此,父母要教導孩子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就應該為自己打氣,相信自己有能力發揮自己的水平,然后按照想法自己去努力就可以了。
2.鼓勵孩子大膽與人交往
一般來說,怯于表現的孩子面對眾多目光只是覺得不安,并非討厭贊美和掌聲,您只要看看他們投向同伴的目光就知道了。因此,家長應有意識地擴大孩子接觸面,讓孩子經常面對陌生的人與環境,逐漸減輕不安心理。閑暇時,帶孩子和鄰居聊上幾句,幫孩子與同齡朋友一起玩耍,建立友誼;購物時甚至可以讓孩子幫忙付錢;經常到同事、親戚家串門;節假日,一家三口背上行囊去旅游,讓孩子置身于川流不息的游客潮中……隨著見識的增長,孩子面對別人的目光時,便會多幾分坦然。
3.鼓勵孩子做一些不喜歡做甚至是不敢的事
也有些孩子總是屈從于他人,不敢鼓足勇氣嘗試沒有做過的事情,時間久了就會誤以為自己生來就喜歡某些東西,而不喜歡另一些東西。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什么事情都要敢于去嘗試,嘗試做一些自己原來不喜歡做的事,就會品嘗到一種全新的樂趣,從而慢慢從老習慣中擺脫出來。關鍵要看是否敢于嘗試,是否能把自己的想法貫徹到底。
4.鼓勵孩子學會照顧自己
父母要時時處處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一味包辦,而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當然,開始時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問不管,這樣只會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
5.鼓勵孩子表現自我
有了家長的肯定,如果再加上外人廣泛的認可,孩子的自信心便會得到強化。帶孩子走出小家,鼓勵他迎著外人的目光勇敢地展示自己,這個過程可能較長,孩子的表現也會有反復,家長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妨先從孩子較為熟悉的環境入手,親友聚會是個不錯的選擇,面對熟識的人孩子會比較放松。比如家長可以看準時機,輕聲對孩子說:“今天是外婆的生日,如果為外婆唱首歌,她一定特別高興?!币⒁獾氖牵议L不一定非得當眾大聲宣布,要給孩子留有余地,眾人期盼的目光或是善意的笑聲都有可能加重孩子的排斥心理。如果孩子還是拒絕,家長不要再施加壓力,給孩子個臺階下:“是不是今天沒有準備好呀?那下次準備好時再唱吧。”同時,為了減輕孩子的負面情緒,還可以給他一個微笑或擁抱,或找出別的理由對孩子進行肯定。
通過以上這些方法,當孩子獲得贊美,體會到被肯定的喜悅時,自信心便會隨之增強;而自信心的增強,反過來又會促使孩子勇于繼續嘗試。也許孩子一時并不能像那些天性外向、開朗的孩子一樣樂于表現,但只要他能學會勇敢地展示自己,就是在把握機會,積極進步。長此以往,孩子自然也就不再膽怯了。
另外,我們家長需要注意,面對膽小、勇氣不足的孩子,家長切忌與同齡孩子對比或者辱罵孩子,應該不失時機地與孩子溝通,給孩子以鼓勵和贊揚,幫助并引導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點,盡可能避免孩子因膽怯所造成的心理緊張,以緩解孩子的膽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上一篇:像向日葵一樣,學會適時低頭
下一篇:克服懶散和惰性,成為意志堅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