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速快慢有致,有效傳情達意
生活中的人們可能都發現了這一點,在我們的周圍,每個人雖然有固定的說話方式,但語速卻不是相對固定的,往往快慢有致,這樣才能有效地傳情達意,又能令對方感到悅耳動聽;如果語速不當,缺乏快慢變化,始終保持一個速度,那就很難準確、恰當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會使對方感到不耐煩。
任何一個演講高手都明白一點,在增強聲音的感染力方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講話的語速。講話時,若語速太快,所傳遞的氣息就是急促、不安、紊亂的,也會給對方不安的感覺,所造成的氣場就不可能溫馨。而且,對方可能還沒有聽清楚你在說什么,你的話就已經結束了。
所以,脫稿演講中,演講者只有說話輕重緩慢適宜,吐字清晰有力才能使語意分明,聲音色彩豐富,語氣生動活潑,語言信息中心突出,從而引起聽者的注意,引導聽者的思路,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說話太輕,容易使聽者減少興趣;說話太重,也容易給聽者突兀的感覺。
要達到這一效果,需要演講者從語速、節奏、吐字三個方面努力:
1.語速
脫稿講話中,倘若說話者從頭至尾一直以相同的速度來進行,聽眾會昏昏欲睡的。因為說話的速度也是演講的要素。如果你希望演講的氣氛是沉著的,就要稍微放慢你的語速,標準大致為五分鐘三張左右A4原稿。
演講的速率一般可分為快速、中速、慢速三種:
①快速:敘述事情的急劇變化,質問、斥責、雄辯的語態;急促、緊張、激動、驚懼、憤恨、歡暢、興奮的情緒情感狀態……
②中速:一般性說明和敘述變化不大的感情。
③慢速:抒情,議論,敘述平靜、莊重的事……
演講時運用恰當的語速說話,是控制語調的主要技巧。在需要快說時,語速流暢,不急促,使人聽得明白;在需要慢說時,不能拖沓,要聲聲入耳。語速徐疾、快慢有節,才能使言語富于節奏感。聽者處在良好的傾聽環境里,才能不疲勞,并且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想要科學的發音,就要學會運氣,一些演說者只要說話時間長一點就會出現中氣不足,甚至頭暈眼花,甚至聲音嘶啞,此時,只需把氣量集中到喉頭,使聲帶受壓,變成喉音。
2.培養恰如其分的節奏
節奏在口語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也決定了演講的成敗。很簡單,即便是在日常的口語交流中,人們說話都會呈現出速度的快與慢、情緒的張與弛、語調的起與伏、音量的輕與重等,變化對比,就形成了節奏。
節奏不是外加的東西,它取決于說話的內容和交談雙方的語境,靠起伏的思緒遣詞造句,靠波動的情感多層衍進。
節奏主要表現人的心理的運動變化,不同的口語節奏具有不同的形象內涵和不同的感情色彩。適當的節奏,有助于表情達意,使口語富于韻律的美感,加強刺激的強度。
在演講中,常見的節奏有持重型、輕快型、急促型、平緩型、低抑型等。
別忘了演講中也有標點符號,適當的停頓不僅會顯得張弛結合,同時能給聽眾提供一個理解回味的時間,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另外,掌握節奏的快慢有助于控制演講的時間,同時也是傳遞感情的一種方式。
3.吐字清晰有力
演講的語言從口語表述角度看,必須做到發音正確、清晰、優美,詞句流利、準確、易懂,語調貼切、自然、動情。
(1)發音正確、清晰、優美
演講時,對以聲音為主要物質手段的語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準確地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悅耳爽心,清澈優美。為此,演講者必須認真對語音進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聲音達到最佳狀態。
一般來說,最佳語言是:
①準確清晰,即吐字正確清楚,語氣得當,節奏自然。
②清亮圓潤,即聲音宏亮清越,鏗鏘有力,悅耳動聽。
③富于變化,即區分輕重緩急,隨感情變化而變化。
④有傳達力和浸徹力,即聲音的響度有一定的力度,使在場聽眾都能聽真切,聽明白。
演講語言常見的毛病有聲音痙攣顫抖,飄忽不定;大聲喊叫,音量過高;音節含糊,夾雜明顯的氣息聲;聲音忽高忽低,音響失度;朗誦腔調,生硬呆板等。所有這些都會影響聽眾對演講內容的理解。
(2)詞句流利、準確、易懂
聽眾通過演講活動接受信息主要訴諸聽覺作用。演講者借助口語發出的信息,要讓聽眾立即能理解。口語與書面語之間有較明顯的差距。有人說,書面語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語則需立即被聽懂。
演講時,你只有做到輕重緩慢適宜,吐字清晰有力才能使語意分明,聲音色彩豐富,語氣生動活潑,語言信息中心突出,從而引起聽眾的注意,引導聽眾的思路,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上一篇:語調是語言表達的第二張“王牌”
下一篇:說好客套話,拉近雙方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