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經(jīng)商智慧一
道:商道即人道
一個成功的商人,在做人方面也一定是非常成功的。所謂“商道即人道,人道即商道”。只有這樣融商道與人道為一體的商人才堪稱后世楷模,只有這種人商合一的境界才可以說是商人的最高境界。經(jīng)商不只是簡單的錢貨交易,大凡成功的商人都能夠看到錢之外的東西,并在此方面開動自己的商業(yè)智慧,為自己廣開財路!

1.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
胡雪巖智慧 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胡雪巖自然深諳生財之道。不過胡雪巖眼中的“道”應該是取財于不違背良心、不損害道義的正道。在他經(jīng)商的過程中都體現(xiàn)著他做人的原則,即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
胡雪巖,這位晚清富甲天下的“紅頂商人”,一生離奇曲折,游刃于官與商之間,追逐于時與勢之中,品夠了盛衰榮辱之味,嘗盡了生死情義之道。
最初,胡雪巖只是錢莊的一個學徒。由于家道敗落,母親在無奈之下才將他送到一家名為信和的錢莊當小伙計,從掃地、倒便壺開始做起。由于他勤快聰明,熬到滿師,便成了信和的一名伙計,專理跑街收賬。當時不過20歲的胡雪巖實在是有些膽大妄為,竟然自作主張,挪用錢莊的銀子資助潦倒落魄的王有齡進京捐官,不僅自己在信和的飯碗丟掉了,且因此一舉,還使自己在同行中“壞”了名聲,再沒有錢莊敢雇用他,終至落魄到靠打零工糊口的地步。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王有齡得胡雪巖資助進京捐官,一切順利?;氐胶贾?,很快便得了浙江海運局坐辦的肥缺。喝水不忘掘井人,王有齡知恩圖報,一回到杭州就四下里尋訪胡雪巖的下落,即便知道自己力量有限也要盡力幫助他。
重逢王有齡,因資助王有齡留下的惡名自然消除。這時,胡雪巖面臨兩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一是留在王有齡身邊。此時的王有齡需要幫手,也特別希望胡雪巖能夠留在衙門里幫自己。適當?shù)臅r候,胡雪巖也可以捐個功名,以他的能力,在官場中肯定會有騰達的時候。另一個選擇是回信和錢莊,信和“大伙”張胖子收到王有齡還回的500兩銀子之后,為了拉回官場有靠山的胡雪巖,準備讓出自己大伙的位子。他找到胡雪巖的家里,懇請胡雪巖重回信和,甚至將胡雪巖離開信和期間的薪水都給他帶了去。這兩條路胡雪巖都沒有走?;燠E于官場并非他的興趣所在,如果回信和錢莊,即使做得再好也不過是個大伙,因此這兩條路他都不會走。幫王有齡他自然不會推辭,但最終還是要干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yè)。胡雪巖要自己做主,開辦自己的錢莊——事實上,這時的胡雪巖連一兩銀子的本錢都沒有。不過,他料定王有齡會外放州縣,在他看來,現(xiàn)在有幾千兩銀子把錢莊的架子撐起來,到時可以代理官庫銀錢往來,憑他的本事,定能夠由此發(fā)跡。
果然,入道之后,他借助官場的勢力,以開錢莊起家,層層托靠,左右逢源,周旋于官府勢力、漕幫首領、洋商買辦之間,開絲行、辦藥店、設典當、販運糧食、買賣軍火,數(shù)年后,便成為馳騁十里洋場,能在上海這一中國近代金融貿(mào)易中心呼風喚雨的富商大賈,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與外國銀行開展金融業(yè)務往來的人。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jīng)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nóng)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yè)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lián)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nèi)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chǎn)也沒有為自己匿產(chǎn)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shù)煤艽髿?、很灑脫,還輸?shù)煤芄饷骼诼?。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chuàng)下偌大一份家業(yè),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chǎn)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xiàn)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zhuǎn)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chǎn),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zhuǎn)移財產(chǎn),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xù)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jīng)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yè)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chǎn)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jīng)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jīng)商歷程中一直體現(xiàn)著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fā)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
胡雪巖人生啟示:
胡雪巖認為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實際上,經(jīng)商的過程中透著做人的道理,體現(xiàn)著做人的原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中國流傳幾千年的一句古語。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不坑蒙拐騙,不走邪門歪道,按規(guī)矩去賺錢。只要按規(guī)矩取財,得之于正道,君子也不會以愛財為恥。
2.幫人亦是幫己
胡雪巖智慧 胡雪巖一生助人為樂,也經(jīng)常得人助。正所謂助人者始得人助,為商者在能力范圍內(nèi)千萬不要吝于助人。胡雪巖曾經(jīng)說過:“有錢可用,還要看機會,還要看人?!币簿褪菐腿艘獛偷綄嵦?,幫在急難處,同時所幫的人還應該是可幫之人。胡雪巖的事業(yè)如此騰達,正來自于此。
清朝時期,京城用糧均由魚米之鄉(xiāng)的蘇杭地區(qū)通過運河運送,稱為“漕運”。參與運糧工作的一批人馬稱為“漕幫”。因運河連年受戰(zhàn)事影響常常阻塞造成運糧誤期,朝廷下旨改漕運為海運。這樣一來境遇本來就每況愈下的漕幫更是雪上加霜。漕幫雖外在力量雄厚,根深蒂固,派頭、場面都過得去,但作為漕幫當家人的尤五,心中自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整個漕幫自乾隆年間開始就一直借債度日。當時漕幫有一批糧,想賣掉這批貨,換些現(xiàn)銀,讓各位弟兄的生活能過得好一些,心里也有個安慰。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jīng)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nóng)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yè)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lián)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nèi)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chǎn)也沒有為自己匿產(chǎn)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shù)煤艽髿?、很灑脫,還輸?shù)煤芄饷骼诼?。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chuàng)下偌大一份家業(yè),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chǎn)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xiàn)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zhuǎn)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chǎn),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zhuǎn)移財產(chǎn),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xù)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jīng)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yè)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chǎn)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p>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jīng)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jīng)商歷程中一直體現(xiàn)著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fā)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
胡雪巖人生啟示:
一個人的力量,往往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想成就一項事業(yè),少不了要借助“眾人拾柴之勢”。得幫人時且?guī)腿?,其實也是一種極好的感情投資方式,它能夠幫助自己建立起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換句話說,許多時候,幫人其實也是幫自己。施恩于人,獲報于人,有時甚至是以“滴水”而獲“涌泉”。
3.以道為先,凡事多為人著想
胡雪巖智慧 胡雪巖有句名言,說做生意的人要學會“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別人”。“想想別人”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想想別人的難處,想想別人和自己一樣的辛苦。生意人不能不想自己,不能不去細心地算計籌劃如何去賺錢。錢是賺來的,更是籌劃來的。但在想自己的時候,不妨也相應地想想別人,這樣做也會為自己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胡雪巖義名在外,為人厚道,杭州城內(nèi)無論官民都愿意把自己的錢存到胡雪巖的阜康錢莊,使得胡雪巖的阜康錢莊一開業(yè)就顯出一派興旺景象,胡雪巖又知人善任請了一個叫劉慶生的得力手下為他打理內(nèi)務,自己就抽出身來幫王有齡的忙。
王有齡因為得到胡雪巖的幫助,順利地解決了漕米解運的老大難問題,博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評,也替巡撫大人去了一塊心病。巡撫大人為此允諾為王有齡請功。王有齡自然喜不自禁,誰知一等再等,卻不見有什么消息,心中雖然著急卻又不好開口向巡撫大人問及此事。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jīng)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nóng)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yè)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lián)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nèi)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chǎn)也沒有為自己匿產(chǎn)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shù)煤艽髿?、很灑脫,還輸?shù)煤芄饷骼诼?。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chuàng)下偌大一份家業(yè),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chǎn)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xiàn)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zhuǎn)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chǎn),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zhuǎn)移財產(chǎn),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xù)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jīng)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yè)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chǎn)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p>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jīng)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jīng)商歷程中一直體現(xiàn)著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fā)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
胡雪巖人生啟示: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失意時,一個人往往要走順路;得意非常之際,也常常為自己種下禍根,埋下日后衰敗的由頭。胡雪巖的商德之所以為人稱道,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僅不搶同行的飯碗,且凡事以道為先,處處為別人著想。先做人,后經(jīng)商,營儒商之道,走大企業(yè)之路。胡雪巖化智為義,自然明白以道為先,凡事多為人著想的道理。轎夫有如韓信點兵,當然是多多益善,為人處事也是如此。
4.不賺燙手錢
胡雪巖智慧 商人重利。作為商人的胡雪巖也不例外,他也把利看得很重。但是胡雪巖取財走的卻是君子之道,那些蠅營狗茍之類的燙手錢,他是從來不會沾手的。
胡雪巖認為,做生意當然是以賺錢為目的,但賺什么樣的錢以及賺錢后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也確實不能不讓人去謹慎考慮。那種拿了會燙手的錢,即使再多也不能沾。
對于生意人來說,到底哪些錢拿了會燙手呢?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總的說來,會燙手的錢,大體可分為下列三類:
第一類是觸犯法律掙來的錢,如靠走私販毒等不正當途徑賺來的錢。雖然利潤豐厚,但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通過這種途徑賺來的錢,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黑錢”,這些錢拿了肯定是會燙手的。況且,賺取黑心錢,天理也難容,必將招來災禍,受到懲罰。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jīng)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nóng)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yè)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lián)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nèi)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chǎn)也沒有為自己匿產(chǎn)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shù)煤艽髿?、很灑脫,還輸?shù)煤芄饷骼诼?。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chuàng)下偌大一份家業(yè),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chǎn)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xiàn)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zhuǎn)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chǎn),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zhuǎn)移財產(chǎn),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xù)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jīng)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yè)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chǎn)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p>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jīng)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jīng)商歷程中一直體現(xiàn)著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fā)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jīng)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
胡雪巖人生啟示:
作為一個商人要做到不賺取燙手錢,確實需要有一種“俯首甘為孺子?!钡木瘢瑢⑿谋刃?,總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上一篇:遠:決定成敗靠遠謀
下一篇:長袖善舞:建立通達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