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我就不求人”
有許多人常常引以為豪地吹牛:“我平素就不喜歡求人。”他的話似乎有意“讓人知道他是個個性鮮明的人”。但這句話掛在嘴邊,是毫無意義的。如果真能做到萬事不求人也就罷了,怕就怕話音未落,就想著怎么找人辦事。實際上除非是死人,要不沒有人能夠真正做到不求人。
我們立身處世,雖然要自力更生,不要輕易靠人,但這個社會畢竟是集體的,有許多事情是獨立難成的。一個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當你處于順境的時候,你自然不會想到陷于困苦中的滋味,便輕易妄言自己不求人。殊不知,人生變幻莫測,你又怎知前路沒有重重阻礙呢?
凡是自稱不愿求人的人,往往都是交際場上的失敗者。從心理方面分析,人的性格雖然不同,有寬容的、吝嗇的、豪爽的、狹隘的,但無論性格怎樣,順帶給予別人一種小惠卻是人人都樂意的。
當你對一個人說“我不喜歡求人”時,即使你的話不是向他而說,但聽的人卻往往認定你的話是針對著他的。他會感覺你將他拒于千里之外,產生了疏遠感,甚至還會產生你鄙視他能力的感覺。
敏感的人會從“我不喜歡求人”這句話中讀出它的言外之意,“我也不喜歡別人求我”。因為一個以不求人為榮的人,一定會看不起向別人求取恩惠的人。
交際學家甘頓教人“善意的向人求取一些小惠”,認為這是討人好感的最高方法。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敬與重視,如果盡自己所能給予別人一點恩惠,那么在心底會產生一種想法:我對別人有用,我可以造福于別人。這種想法會給一個人帶來愉悅和幸福感。同時得到恩惠的一方也會因為感激而記著這個施惠者并尊重他。這就是要善意地向人求取一些小惠的原因,它也是交際的一種方法。
人生一世誰敢擔保永世不求人?新加坡著名女作家尤今,曾寫過一篇《不求人》的文章,主張“自己盡力而為,不論成功失敗,都心安理得”。
然而,現實生活有太多無奈,使你不得不去求人。假如你是一位待業青年,希望能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假如你是一名職員,希望能平步青云;假如你是采訪記者,希望能緊握偉人的手;假如你有急用,希望能籌借到一筆款子……這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希望便構成了生活。生活會迫使你不得不去求助于別人,而是否能得到別人的“攙扶”,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你有沒有求人的技巧和策略。
有些人一提到求人就皺眉頭,甚至羞于告人,他們對求人懷有一定的偏見,認為那一定是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其實不然,向別人求取幫助必須是以自尊、自重、自愛為前提的,并做到求而不卑、求而不倚。
要想成功地求得別人的幫助,就必須遵循兩個基本原則。第一,誠懇禮貌,即常言道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禮貌待人,這是求人成功的先決條件。第二,避開忌諱。每個人因個性和生活經歷不同,對某些言辭和舉動會有所顧忌,因此千萬不要去冒犯。
《孫子兵法》上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求人的技巧。當我們有求于人的時候,首先不妨對那個人的嗜好、性情、學識和經歷等做一番偵察,然后從容前往,這樣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交談時,對于對方特別寵愛的或引以為榮的人,要表示好感,并予以極大的興趣。求人的時候最好還是以物質形式作為媒介,可以送給對方特別寵愛或引以為榮的小禮物,以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有一個人,大學剛剛畢業,分配到工作單位后,發現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的專業一點都對不上號,他不想讓自己幾年來所學的專業知識都荒廢掉,于是想求人事科長幫忙給調一下工作。在他登門拜訪之前,早就打通了幾條暗線,了解到科長有一獨生女兒,今年剛考入大學,讀中文系。這個小伙子靈機一動,登門拜訪那天拎了一大包書去。正好趕上科長的女兒也在家,他先不提相求之事,只是拿出一本又一本的古今中外文學名著與科長的女兒探討起來,并鼓勵她上了大學要好好讀書,言語間流露出自己大學畢業后,學不為用,丟棄專業的苦惱。臨走時他聲明這些名著全當是送于她考取大學的獎品。真是不虛此行,討得了科長女兒的滿心歡喜,科長大概也認為不該埋沒了他的才華,應該學以致用吧。不久,他果然調換到了滿意的工作崗位。
我們誠心誠意地有求于別人,但是人家不一定就能滿足我們的要求。當我們遭到拒絕時,不要過分追究原因。的確,被拒絕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任何人都想知道原因,但是如果窮追不舍地纏住對方,非要問清原因不可,那就往往會傷害雙方的感情。
你求人不得時,也不要過分堅持。對方既已拒絕,必有原因。如果過分堅持自己的要求,不但會使對方為難,而且也會使自己陷入被動。人生不如意的事很多,又何必在區區小事上計較個沒完?被人拒絕后應要做到豁達大度,不抱成見。
當你徹底領會對方拒絕的心理時,不妨自己把話打斷,干脆表示沒關系,反過來再安慰對方幾句,請他不必介意。對方往往會感到過意不去,說不定以后會很主動地去幫助你呢!
人生在世,既有風雨也有晴天,所以誰都需要別人的“攙扶”。不過,我們求人千萬不要跪著,而要做到求而不卑、求而不倚,這才是圓滿無憾的人生!
上一篇:平庸,往往是由于想法太多
下一篇:手腕要靈活,手段要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