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無利不早起,他這么做一定有所圖”|動機論
我們提倡,人應當具有批判性思維,多一點質疑精神,這樣才不會輕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問題,從而發現事情的真相,或看到事物的本質。然而,現實中卻有不少的懷疑主義者,他們以不信任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別人做任何事情,他們都會懷疑對方動機不純、另有所圖。
上海市有3名學生曾捐贈出自己攢了十幾年的壓歲錢,共計50多萬元,設計了“青春之光愛心專項基金”。這原本是一件好事,捐贈的3名學生,年齡最大的也不過14歲,他捐的數額是25萬;他的弟弟捐贈了20萬,剩余的5萬是他的同學所捐。
做慈善事業,原本是一件好事,這種事情不分對象、形式與捐贈數額大小。可就是這樣一件好事,到了某些人嘴里,卻變成了“另有所圖”。
有人說,這兩個孩子家境殷實,這么做就是在為將來出國留學、申請世界名校做鋪墊,設立基金也不過是為了給自己“貼金”,顯得人格高尚。
還有人說,對于有錢的家庭來說,捐贈這點錢也不算什么,但能給孩子換一個好的前途,這就是一項值得的投資。等孩子達到了出國的目的,這個慈善事業也就終結了,所謂的專項基金更將不復存在。
更有甚者,認為孩子的父母一定是賺了昧良心的錢,心里不踏實,才以孩子的名義來做慈善,為的就是找回內心的平衡,換一種方式來救贖自我,以圖心安。
中國有句古語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這句話放在上面的處境中,真是再合適不過了。他們的這種懷疑主義,是一種典型的動機論,屬于邏輯謬誤。這與科學精神中強調的質疑精神,與科學家、思想家的質疑精神,有著本質的區別。
科學里的質疑都是有前提條件的,它們有充足的理由,建立在實證和理性的基礎上。反觀上述的這些猜測,根本沒有任何的實證和理性,只是主觀地、盲目地猜想他人的意圖,甚至有無中生有、指鹿為馬、肆意詆毀之嫌。
科學的懷疑,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以實驗和檢測為手段的,合理的、有根據的懷疑。我們在生活中也要避免動機論,凡事都要講究事實,提出的猜測和質疑也要有依據、有線索、有佐證,不能全憑主觀臆斷妄加揣測,這樣才能做出更貼近事實的判斷。
上一篇:“掛一個鳥籠,就一定要養鳥嗎”|慣性思維
下一篇:“明天約好了去爬山,所以明天肯定是晴天”|一廂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