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之辱和楊志賣刀
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各有其特定的時代烙印,故而信口胡謅關公戰(zhàn)秦瓊為荒誕不經;然而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可以被人從不同視角觀察品評,故而不同時代的人或事可以被人隨意拿來說長道短。韓信和楊志就是如此。一個是秦漢時期的歷史人物,一個是小說家言中北宋時期的草莽英雄,因為他們都有過受無賴潑皮尋釁欺負的經歷,卻分別采取了全然不同的應對措施,故而經常被后人信口拿來說事。
蒙受胯下之辱的故事發(fā)生在韓信發(fā)跡之前。
因為貧窮,年輕的韓信衣食無著,又不肯出賣苦力,只得依靠別人糊口度日,因此到處遭人白眼,飽受歧視。鄉(xiāng)人南昌亭長將韓信收留在家里,而亭長夫人卻不肯養(yǎng)活這個身強力壯卻靠吃白食度日的年輕人。于是她心生一計,提前做飯,提前開飯,等韓信像往常一樣前來吃飯時,亭長家里的飯桌上已然是空空如也。韓信憤然離去,整天到河邊釣魚糊口。有位常在河邊洗衣的漂母見韓信饑餓不堪,便把自己帶來的飯分些給他。韓信熱淚盈眶地對漂母說:“吾必有以重報母。”漂母立刻訓斥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食不果腹的韓信喜好帶刀劍。一天,有個年輕的淮陰屠戶當眾攔住帶劍而行的韓信,兩腿一叉,說道:“若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并給韓信出了一道難題:“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于是,無助的韓信陡然之間必須做出抉擇,或者不能忍受侮辱而刺殺淮陰屠戶,或者強迫自己接受淮陰屠戶毫無來由的奇恥大辱。《史記·淮陰侯列傳》以極其簡潔的文字描述了韓信的反應:“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蹲下身來從無賴青年的胯襠里這么一爬,已然完成了一個常人在心理上難以承受的高難度動作。雖然在他之前,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曾經有過一個同樣高難度的動作——主動品嘗病中吳王夫差的糞便,但其時勾踐被夫差捏在手里、命懸一線,企圖和目的性非常明顯。而韓信則不同,此時的他不過是一介輕如鴻毛的草民,設若沒有常人所難以企及的遠大志向,沒有對自己生命價值的絕對自信,沒有驚人的承受力,是難以想象的。有句老話叫做:“忍得須臾,得汝全軀。”韓信忍受了“胯下之辱”,不僅饒了那個屠戶青年一條性命,而且使自己的有用之軀在后來的歲月里大放光彩,使歷史永遠記住了“韓信”這個不朽的名字。
楊志賣刀發(fā)生在楊志時乖運蹇走背字的時候。
《水滸傳》里的楊志出身名門,乃北宋名將楊令公楊業(yè)的后人。楊志年紀輕輕便中了武舉,一路順暢做了殿司制使官。奉命到太湖去搬運花石綱時,不意在黃河里“遭風大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綱,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處避難”。聽說官府赦免了罪責以后,楊志才趕回東京前往樞密院復命,卻被太尉高俅趕了出去。此后,住在客店里的楊志因囊中羞澀,萬般無奈,只得到大街上去賣家傳寶刀,偏偏又遇上了京師有名的破落戶潑皮“沒毛大蟲”牛二。《水滸傳》將這一驚險場面描寫得活靈活現:
且說牛二搶到楊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寶刀扯將出來,問道:“漢子,你這刀要賣幾錢?”楊志道:“祖上留下寶刀,要賣三千貫。”牛二喝道:“甚么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鳥刀有甚好處,叫做寶刀!”楊志道:“灑家的須不是店上賣的白鐵刀,這是寶刀。”牛二道:“怎地喚做寶刀?”楊志道:“第一件,砍銅剁鐵,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過。第三件,殺人刀上沒有血。”牛二道:“你敢剁銅錢么?”楊志道:“你便將來剁與你看。”牛二便去州橋下香椒鋪里討了二十文當三錢,一垛兒起來放在州橋欄桿上,叫楊志道:“漢子,你若剁得開時,我還你三千貫。”那時看的人雖然不敢近前,向遠遠地圍住了望。楊志道:“這個直得甚么?”把衣袖卷起,拿刀在手,看得較準,只一刀,把銅錢剁做兩半,眾人都喝彩。牛二道:“喝什么鳥彩!你且說第二件是甚么?”楊志道:“吹毛得過。若把幾根頭發(fā)望刀口上只一吹,齊齊都斷。”牛二道:“我不信。”自頭上拔下一把頭發(fā),遞與楊志,“你且吹我看。”楊志左手接過頭發(fā),照著刀口上盡氣力一吹,那頭發(fā)都做兩段,紛紛飄下地來。眾人喝彩。看的人越多了。牛二又問:“第三件是甚么?”楊志道:“殺人刀上沒血。”牛二道:“怎地殺人刀上沒血?”楊志道:“把人一刀砍了,并無血痕,只是個快。”牛二道:“我不信,你把刀來剁一個人我看。”楊志道:“禁城之中,如何敢殺人?你不信時,取一只狗來殺與你看。”牛二道:“你說殺人,不曾說殺狗!”楊志道:“你不買便罷,只管纏人做甚么?”牛二道:“你將我來看。”楊志道:“你只顧沒了當,灑家又不是你撩撥的!”牛二道:“你敢殺我?”楊志道:“和你往日無冤,昔日無仇,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沒來由殺你做甚么?”牛二緊揪住楊志,說道:“我偏要買你這口刀。”楊志道:“你要買,將錢來。”牛二道:“我沒錢。”楊志道:“你沒錢,揪住灑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這口刀。”楊志道:“我不與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楊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交。牛二爬將起來,鉆入楊志懷里。楊志叫道:“街坊鄰里,都是證見。楊志無盤纏,自賣這口刀,這個潑皮強奪灑家的刀,又把俺打。”街坊人都怕這牛二,誰敢向前來勸。牛二喝道:“你說我打你,便打殺直甚么!”口里說,一面揮起右手,一拳打來。楊志霍地躲過,拿著刀槍入來,一時性起,望牛二顙根上搠個著,撲地倒了。楊志趕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連搠了兩刀,血流滿地,死在地上。楊志叫道:“灑家殺死這個潑皮,怎肯連累你們!潑皮既已死了,你們都來同灑家去官府里出首。”
熱血賁張的楊志一時感情用事,喪失理智,揮刀殺死潑皮牛二以后,自己也只能吃官司,做囚徒。后因受到梁中書器重,楊志被委派押運生辰綱,途中在黃泥岡上遭遇晁蓋等人搶劫之后,楊志被迫流落江湖,先是在二龍山落草為寇,隨后又到水泊梁山入伙,走上了替天行道之路。楊志的命運多舛,說來說去都和他當初一時興起殺了潑皮牛二有說不清的干系。
和韓信同為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世人熟知的“張良拾履”“張良圯上受兵書”,就是講述張良如何經受圯上老人的刁難和考驗,被認為“孺子可教”后才授以《太公兵書》。司馬遷曾經不厭其詳地予以介紹:
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史記·留侯世家》)
宋代文豪蘇軾為此而寫了《留侯論》,大發(fā)感慨道:
古之所謂豪杰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蘇軾本來是在歌詠張良的,可人們讀來總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韓信,聯想到胯下之辱的故事。思量起來,并不奇怪。張良所忍受的尚屬常人可以忍受的屈辱,而韓信所忍受的則是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張良忍受黃石公的刁難,尚且有幾分好奇和懸念在起作用,且最后得到了《太公兵書》,而韓信忍受淮陰屠戶的胯下之辱,完全系自身的定力使然。故而,誦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數語,而悠然聯想到韓信,乃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令后人感慨唏噓不已的是,韓信得志以后卻不能再像從前一樣忍辱含垢了,套用明代文人李紳喟嘆韓信的詩句來說叫做:“賤能忍恥卑狂少,貴乏懷忠近佞人。徒用千金買一飯,不知明哲重防身。”
最能說明韓信得志后忍受力減弱的,當是見諸史冊的這幾則掌故:
一是劉邦稱帝后,“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的韓信先是被徙封為楚王,接著又被劉邦借題發(fā)揮,“偽游云夢”將其擒獲,押解到京師,貶為淮陰侯。許多昔日的部屬,而今都與韓信平起平坐,讓他感慨萬千。“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與絳、灌等列。”一天,韓信去拜訪舞陽侯樊噲。樊噲跪拜送迎,言稱臣,以韓信能光臨其家為榮幸。誰承想韓信在與樊噲話別后竟苦笑著說了一句:“生乃與噲等為伍!”
一是即便是在與高祖劉邦交往時也不能保持低調。一次,劉邦問韓信道:“你看我能指揮多少軍隊?”韓信回答道:“陛下不過能指揮十萬人馬。”劉邦又問:“你能指揮多少人馬?”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劉邦問道:“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解釋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很難想象,當年不肯與淮陰屠戶爭高下的韓信,竟會變成這般模樣!
因為韓信內心不甘臣服,劉邦便將其視之為心腹大患,深諳夫君心理的皇后呂雉便瞅準機會,將功高蓋世的大將軍韓信誅殺于未央宮,末了還給他扣了一頂圖謀叛逆的罪名。
相形于韓信的英雄末路,出道之前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選擇,留給人們思索的空間更多,也更具現實性。
上一篇:肯吃苦的老牛不一定有草吃
下一篇:獲取幸福婚姻的密碼好心態(tài)是收獲幸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