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波逐流,不落入從眾心理
法國科學家法布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很多松毛蟲放在一只花盆的邊緣,讓它們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不遠處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于是松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七天七夜后,松毛蟲在饑餓和勞累中盡數死去。這就是自然界中的“從眾效應”——后面的永遠跟隨前面的,不會脫離隊伍。
從眾心理是大多數人普遍的心理現象,是指個人常常會受到外界群體的影響,而不能保持獨立性,使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都因為符合公眾輿論而出現扭曲。很少人能夠不“被從眾”,但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是不可取的。
有學者曾經進行過從眾心理的測試,結果表明,人群中只有25%~30%的人能夠保持其獨立性,大多數的人都會“隨大流”。現實中也不乏這樣的場面,就算一個人面對一個空無一字的布告欄發愣,也會引發不少人的隨從,然后引來更多人的猜測和圍觀,外圍的人群甚至會因為人們的圍觀而擠進去看得津津有味,雖然不知道看些什么。如果你認為這只是極端現象的話,那么你有沒有遇到過以下情況?
當銷售員介紹“這款上衣是走得最快的,都上過兩次貨了”時,你會馬上掏錢包買上一件;即使是一件很不重要的小事,也會因為網友的“炒作”而變得非常轟動;利用廣告先將自己的商品“炒熱”然后再上市;媒體常常大肆“渲染”某種情緒或者某個事件,以至于眾人“盲從”、群情激憤。這種不加思考、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盲從現象,就已經是不健康的心態了。
產生從眾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在群體中,如果有人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就很容易遭到眾人的孤立;另一方面,人們會因為與別人的意見、態度不同而對自己產生懷疑,或者沒有安全感。從眾心理源于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或者一種追求安全的心態。但是跟隨眾人就一定“安全”嗎?并不如此,起碼死亡的松毛蟲告訴我們,盲從導致的很可能是集體的毀滅。
再者,“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這些少數人如果能夠堅持下去,往往最終成為“真理預言者”,成為眾人的“權威”。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斷,用心去思考,堅持自己的意見往往有著非凡的意義,尤其對于“成大業者”來說更是如此,首先要忍受孤獨和內心的煎熬才可能最終獲得認同。
盲從往往導致失敗或者陷入陷阱。物理學家富爾頓就曾經因為“盲從”失去了爭取榮譽的可能。富爾頓曾經在研究工作中測量出固體氦的熱傳導度,測出的結果比傳統理論計算出的數據高出500多倍。這個差距實在太大了,富爾頓不敢公布出去,他怕會被人視為故意標新立異、嘩眾取寵。但不久之后,另一位年輕科學家也在實驗中測出了固體氦的熱傳導度,數據同福爾頓測出的完全一樣。這位年輕科學家公布結果后,很快在科學界引起廣泛關注。富爾頓后悔莫及,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的“恐懼”和“盲從”,絕不會失去本應屬于自己的榮譽。
心理應用:
上一篇:不走平民路,走高品質路線
下一篇:為什么你總是遇人不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