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恐懼才能無所畏懼
有所恐懼才能無所畏懼
《詩經·小雅·小旻》中有這樣幾句詩:“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暴虎馮河,說的是徒手打老虎,游泳過黃河,都是很需要勇氣的行為,但是詩中稱贊的對象,卻是一個不敢暴虎馮河,而且時刻戰戰兢兢的一個膽小鬼。
難道儒家思想推崇膽小鬼嗎?當然不是這樣的。
一天,孔子又和往常一樣,夸獎著顏回,子路聽了,有點羨慕嫉妒,于是就問孔子:“老師,如果讓你跟著軍隊去打仗,你會帶著誰去?”然后得意洋洋地等著孔子回答。子路心想以自己的勇猛,老師不帶我帶誰?誰知孔子卻回了一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笨鬃诱f,敢上山打老虎,敢下河捕蛟龍的人,我是不喜歡和他在一起的,我喜歡的人,第一要有謀略,第二要懂得害怕。因為懂得害怕的人才知道小心謹慎,懂得害怕的人才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
人活著應該有所畏懼,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可抗拒的力量,有許多不可侵犯的原則。我們應該學會做個厚道的人,遵守基本的原則,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事。如果無所畏懼,什么都不怕,那就會無所不為,若是這個無所畏懼的人又恰好勇力絕倫的話,那絕對不會是一件好事!
所以孔子教我們要尋求畏懼,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薄拔诽烀?,也就是要對大自然有所畏懼,在自然規律面前懂得遵從。曾經我們不懂得“畏天命”,一味講究“人定勝天”,如今面對的,就只有大自然的報復?!拔反笕恕?,這個大人并不是一定指高官權貴,只有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持有高山仰止的畏懼之心,才能有所成就;“畏圣人之言”,像我們讀《論語》,看四書五經,基督教徒看《圣經》,佛教徒看佛經,都是讀圣人之言,怕違背了圣人的教誨。
正是因為這種敬畏之心,使我們能夠時刻勉勵約束自己,在各方面止于至善。一個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絕對不同,相反,若一個人無所畏懼,肆無忌憚,那么就很容易失敗了。
曾有一家世界知名企業要招聘一個重要的職位,應征之人非常多,該企業讓每個人都仔細填寫了一份履歷表,其中一欄為信仰,其實這是該公司一項重要的衡量標準。
這家企業第一輪篩選出局的人便是在信仰一欄明確標注著“我信仰自己”和“絕無”的應聘者。許多人感覺不公平,企業的總經理說:“信仰,并不是要求你一定要篤信某個宗教,而是說你必須有所畏懼。當一個人信仰自己,或者堅信自己沒有任何信仰時,表明此人對人生、對生活缺乏應有的畏懼之心。這種‘無畏’是很危險的,它會讓人很容易陷入名利場中無法自拔。即便他寫上一個人的名字,也表明在他心中除了自己還有其他的行為準則在約束他,如果完全沒有,那么這種人不是我們想要的。”
不懂得畏懼的無所不為,很有可能變成對他人的危害,非但如此,不懂得畏懼的人,最終也會傷害到自己。
有一個寺院,清規戒律很嚴,即便如此,還是會有些和尚膽敢以身試法,屢屢犯戒。這天,剛剛做完日常佛事,僧侶們正要走出禪房時,方丈守心法師揚手碰落了供臺上的一個瓷瓶,摔了個粉碎。眾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的這一舉動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所致。守心法師見學僧都以探詢的眼光看著自己,便語氣凝重地說:“一抔泥土,不知經歷了多少工序,經過了多長時間的煅燒,才超脫成珍貴的瓷瓶,被我們擺上了神圣的供桌,成為一件高貴圣潔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會損壞,可以萬世流傳。可是,揚手之間,它就墜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個人,尤其是斂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號,悟出個境界,不是件易事!若是不懂得畏懼,遲早與瓷瓶無異!”僧侶都默默無語,有些人忽然有所頓悟,合掌跪地,深表懺悔。
厚道的人,時常心存敬畏,不做損人利己的事。當心中有所畏懼的時候,才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會約束自己的勇力,才會把自己的勇力用到需要的地方。從內心規范、克制自己的魯莽,把“勇”導向義的方向。
不知天命,不畏大人,不聽圣人之言,一個如此無知無畏的人不論在何種游戲中,都是最容易犯規出局的。這樣的人,越是勇力絕倫就越危險。
《周易·乾卦》有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币粋€人的內心深處總得有所敬畏,有敬畏才會謹慎行事。那種對任何事物、任何規則都“無知無畏”乃至“大無畏”的固執心態,只會把人引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上一篇:最該報答的是那些尋常小事
下一篇: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