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工作就沒有面包:“生理需要”闡釋生存
人類的動機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心理學家馬斯洛為此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發展和需要的滿足有密切關聯,需要也有層次之分,像金字塔般的排列,由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五種不同層次,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的需求層次是不同的。
馬斯洛認為,在人的追求過程中,越是基礎的需要對人的影響越大,人只有在“生理需求”占據優勢時,即基本動機被滿足后,才能夠出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女人追求幸福,也追求浪漫,這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但是,人的大腦的自由是要建立在衣食無缺的基礎上的。沒有面包的玫瑰,縱然再香艷,恐怕一個即將餓死的人也不會去欣賞或贊美。
肖芳是一家飯店的服務員,高考落榜后,就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城市打工。她通過老鄉介紹來到一家飯店打工。當別人得知她是高中學歷時,都認為她可以找好一點兒的工作,但是肖芳不這樣認為,她覺得自己不應該挑肥揀瘦。所以她每天干活兒都是最勤快的。
肖芳的話不多,整天總是默默地干活,當別人在說笑時,她總是自己找活兒干。有人說肖芳是傻子,“干那么多活兒,老板又看不見!”每當聽到別人這么說時,肖芳總是一笑,什么也不說。時間一長,其他人總愛把最臟最累的活兒留給肖芳,但是她從來沒向老板或是領班告過狀。
半年里,飯店的服務員換了兩批,但是肖芳依然在這里干。老板的一位朋友經常來這家飯店吃飯。一次,他問老板:“肖芳可是你這里‘元老’級的人物了。”老板看看正在干活兒的肖芳,滿意地說:“這孩子實在,你別看她平時不說話,心里可有數了。她干活兒,我最放心。”而肖芳卻像沒有聽到老板的表揚一樣,還繼續干手中的活兒。
過了幾個月,老板的這位朋友又來光顧,卻沒有看見肖芳,就以為她辭職不干。他問了其他服務員才知道,肖芳去另外一家分店做經理了。看得出來,幾個服務員都很不服氣,認為憑肖芳的能力干不好經理。
這位朋友很好奇,想知道肖芳到底干得怎么樣,于是就跟隨老板去了那家分店,正好看見肖芳在為客人端菜,仍然像以前一樣為客人服務。
后來,老板告訴這位朋友,自己找肖芳談過話。肖芳說,她覺得找份工作不容易,雖然工資不高,但是能供家里的弟弟妹妹上學。如果自己再不好好干,總三心二意的,連這份工作都會丟掉,掙不到錢,不僅自己的基本生活會有問題,弟弟妹妹的學費也沒有了。所以為了自己的生活保障,為了弟弟妹妹的學費,她寧可干比別人多的活兒,也不想失去這份工作。正是這份對家人的責任心,讓肖芳得到了老板的賞識,并且把一家分店交給她。
女人的幸福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工作也不例外。獲得幸福的前提條件是自己有一份值得信賴的經濟來源。女人的理想、女人的浪漫和女人的幸福,都是需要一份堅實的土壤去醞釀和培養的。相信工作不但會給我們帶來牛奶和面包,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生活樂趣,豐富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更充實地度過每一天。
上一篇:欲攀高峰的女人:“自我實現”是終極目標
下一篇:愛也要有限度:女人必知“超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