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功勞多分幾塊送人
把功勞多分幾塊送人
春秋時期,齊國侵占魯國和衛(wèi)國,魯、衛(wèi)兩國求救于晉國,晉景公于是任卻克為中軍元帥,士燮為佐上軍,欒書統(tǒng)領(lǐng)下軍,讓他們率軍出戰(zhàn)。在戰(zhàn)斗中,晉軍將領(lǐng)與士兵們同仇敵愾,一起沖鋒陷陣,卻克身受箭傷,仍在戰(zhàn)場奮勇殺敵。結(jié)果晉軍獲得大勝,齊國獻寶求和,歸還了侵占魯、衛(wèi)的土地。
晉軍凱旋回國時,許多人都前來迎接晉國將士。佐上軍士燮卻走在軍隊的最后面,他的父親問他原因,他回答說:“軍隊立大功,國人歡喜的在這里歡迎,我如果先進去,必將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是代帥受名,所以我不能走在前面。”他的父親見兒子能夠如此謙遜,非常高興。
卻克晉見晉景公,景公高興地對他說:“這次取勝,這是你的功勞啊!”卻克謙虛地答道:“這是君主平日的訓(xùn)導(dǎo),其他將領(lǐng)們的努力,我哪有什么功勞呢?”佐上軍將軍士燮晉見景公,景公對他說:“打了勝仗,這是你的功勞!”士燮也謙虛地說:“這是荀庚的運籌帷幄,郤克的指揮有方,我哪有什么功勞呢?”下軍將領(lǐng)欒書也去晉見景公,景公同樣稱贊他立了功。欒書說:“這是士燮指揮有方,士兵們拼命殺敵,我哪有什么功勞呢?”
立了大功,卻不居功自傲,有了榮譽,卻謙虛謹慎,克己讓功。“三將讓功”的故事被人們傳為佳話。
某一民族視富有者施惠于貧窮者乃天經(jīng)地義之事。不僅如此,據(jù)說施惠的富有者還必須感謝受惠的貧困者:“因為你們才使我有機會做善事。我之所以能夠施惠是托您的福。謝謝!”他們深信此“施惠”的行為可以得到神的庇佑,因此,施惠者必須對給予自己機會的人——貧困者,抱持感謝之心。施惠者有時亦會被對方要求道謝:“因為我,你才能獲得幸運,所以你必須謝謝我。”此民族的想法不太容易被我們接受,不過,仔細思考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并非毫無道理。
當你將功勞讓給別人時,切勿要求對方報恩,或者擺出威風(fēng)凜凜的態(tài)度。因為他們可能會因此而鬧別扭、發(fā)脾氣,甚至感到自尊心受損,進而采取反抗的行動。如此一來,反而得不償失。
你應(yīng)該心甘情愿地把功勞讓給他們,并且對其表達感謝之意。換言之,你該換個角度想,由于你身在一個可以使你“施惠”的公司,并且擁有值得你“相讓”的人選,才能讓你嘗到了滿足的滋味,這一切都是值得感恩的。
如果你能持有這種心態(tài),相信你所得到的喜悅將是不可限量的。而在如此充滿和諧氣氛的公司,上司與下屬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絕不會發(fā)生摩擦。即使僅有一次類似經(jīng)驗的人,也必定會將此恩惠牢記在心,在你遇到困難時即可發(fā)揮作用,而在平時,他們也一定會體諒你的難處。
把功勞讓給他人不過是小恩小惠,但就是這點滴水之恩,卻可以令他人涌泉相報。孰得孰失,人人自明。
有個人很有才氣,編的雜志很受歡迎,有一年更得到大獎。一開始他還很快樂,但過了一個月,卻失去了笑容。因為社里的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下屬,都在有意無意間和他作對。
原因是這樣的:他得了獎,上司除了新聞局頒發(fā)的獎金之外,另外給了他一個紅包,并且當眾表揚他的工作成績。但是他并沒有現(xiàn)場感謝上司和下屬們的協(xié)助,更沒有把獎金拿出一部分請客。大家雖然表面上不便說什么,但心里卻感到不舒服。
其實就事論事,這份雜志之所以能得獎,他的貢獻最大。但是當有好處時,別人并不會認為誰才是唯一的功臣,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他獨享功勞,當然就引起別人的不快了。尤其是他的上司,更因此而產(chǎn)生了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權(quán)力,他自然就沒有好日子過了。結(jié)果兩個月后,他就因為待不下去而辭職了。
當你在工作上有特別表現(xiàn)而受到肯定時,千萬記得要厚道,別獨享功勞,否則這份功勞會為你帶來人際關(guān)系上的危機。
其實不要獨享功勞,說穿了就是不要威脅到別人的生存空間,因為你的榮耀會讓別人變得暗淡,使別人的地位發(fā)生動搖,產(chǎn)生一種不安全感。而你的感謝、分享、謙卑,正好讓旁人吃下一顆定心丸,人性就是這么奇妙。
如果你習(xí)慣獨享功勞,那么有一天就會獨吞苦果!
與人分享功勞,讓你少樹敵人,進一步與人分享你的經(jīng)歷,才能讓你贏得友誼。
上一篇:找到雙方的共同需求
下一篇:把小事當成大事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