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厚待人,不傷人也不傷己
憨厚待人,不傷人也不傷己
人經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氣,為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勃然大怒或憤憤不平,憤怒由對客觀現實某些方面不滿而生成,比如,遭到失敗、遇到不平、個人自由受限制、言論遭人反對、無端受人侮辱、隱私被人揭穿、上當受騙等多種情形下人都會產生憤怒情緒。表面看起來這是由于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或者被人攻擊和排斥而激發的自尊行為,其實,用憤怒的情緒困擾靈魂,乃是一種自我傷害。
對身體健康的傷害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憤怒對于靈魂的摧殘尤為嚴重。由靈魂而生的憤怒情緒,又回過頭來傷害靈魂本身,讓靈魂變得躁動不安,失去原有的寧靜和提升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這是靈魂的一種自戕。
皮索恩是一個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軍事領袖。一次,一個士兵偵察回來,沒能說清楚跟他一起去的另一個士兵的下落。皮索恩憤怒極了,當即決定處死這個士兵。就在這個士兵被帶到絞刑架前時,失蹤的士兵回來了。但結果出人意料:領袖由于羞愧更加暴怒,處死了3個人。
在這位軍事領袖的身上,令人遺憾和痛心地表現出了憤怒摧毀理智的現象。而理智正是靈魂的高貴所在,如果人們任由靈魂自我傷害而不進行干預,這種無動于衷該有多么的悲哀。
正如思想家蒲柏所說:“憤怒是由于別人的過錯而懲罰自己。”文學家托爾斯泰也說:“憤怒對別人有害,但憤怒時受害最深者乃是本人。”
我們憤怒于別人的言行,讓憤怒占據了大部分的靈魂空間,靈魂負載著重擔,再無法關照自身,更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提升,反而在憤怒情緒的支配下更加容易喪失理智,甚至于越來越遠離人的高貴,接近于動物的蒙昧和愚蠢。
結果,導致我們憤怒的人與事依然故我,他們繼續做著錯的事,享受著愉悅的心情;
結果,因為憤怒,我們無法專注于眼前的工作,沒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結果,我們只顧著憤怒,而無暇體驗生命中原本存在的其他美和善。
折磨我們的是自己的憤怒情緒,而非別人的一些令人憤怒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從而避免讓靈魂受到傷害,是完全在我們的力量范圍之內的。
有一位得道高人曾在山中生活三十年之久,他平靜淡泊,興趣高雅,不但喜歡參禪悟道,而且也喜愛花草樹木,尤其喜愛蘭花。他的家中前庭后院栽滿了各種各樣的蘭花,這些蘭花來自四面八方,全是年復一年地積聚所得。大家都說,蘭花就是高人的命根子。
這天高人有事要下山去,臨行前當然忘不了囑托弟子照看他的蘭花。弟子也樂得其事,上午他一盆一盆地認認真真澆水,等到最后輪到那盆蘭花中的珍品——君子蘭了,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這可是師父的最愛啊!他也許澆了一上午有些累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聽使喚,水壺滑下來砸在了花盆上,連花盆架也碰倒了,整盆蘭花都摔在了地上。這回可把弟子給嚇壞了,愣在那里不知該怎么辦才好,心想:師父回來看到這番景象,肯定會大發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師父回來了,他知道了這件事后一點兒也沒生氣,而是平心靜氣地對弟子說了一句話:“我并不是為了生氣才種蘭花的。”
弟子聽了這句話,不僅放心了,也明白了很多。
不管經歷什么事情,我們都要制怒,在脈搏加快跳動之前,憑借理智的偉力平靜自己。
想一想,如果惹你生氣的人犯了錯誤,是由于某種他們不可控的原因,我們為什么還要憤怒呢?
如果不是這樣,那么他們犯錯一定是由于善惡觀的錯誤。我們看到了這一點,說明在善惡觀的問題上,我們的靈魂比他們優越,比他們更理性,更能辨明是非黑白。對于他們,我們只有憐憫,不應有一絲憤怒。
對于犯了錯誤的人,盡己所能平靜地勸誡他們,把他們當成理智生病的人一樣醫治,沒有必要生氣,心平氣和地向他們展示他們的錯誤,然后繼續做你該做的事,完成自己的職責。
上一篇:恪守原則,能不亂方寸
下一篇:懂得感恩,發達不忘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