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祖訓”“家訓”等反思今天的家庭教育
張建才
“教育”二字,究其本義,不外乎其二:教者,示范也,同時含有訓導、解惑之意;育者,涵育也,同時含有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之意。原始社會時期,所謂的教育主要指手把手地傳授生存的本領(農耕、漁獵之類)。奴隸社會,文化教育成了貴族的專利,平民百姓依然以生存、生活本領的傳承、沿襲為主。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農耕文化成為主流文化,而自從奴隸社會末期孔子首創(chuàng)的私塾制度及封建社會官學制度逐漸流行以來,受教育的范圍逐漸擴大。作為古代學校教育的補充,“族訓”“祖訓”“家訓”“庭訓”“格言”等具有中國古代特色的家庭思想教育,逐漸成為不可替代的非主流教育思想,成為維系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支柱。工業(yè)化時代,學校教育承擔了大部分“育人”的任務,與此同時,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職能明顯萎縮,或者因功利的因素走入了誤區(qū)。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挖掘中國古代“族訓”“庭訓”“祖訓”“家訓”“格言”中的合理成分,重新確立倫理道德、行為規(guī)范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是大有益處的。
立身、立德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務
立身先立志,立德先立身,古今同理。孟子對個人修身的重要性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人只有先修身、后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古今凡舉大業(yè)、做大事者,必先從自身點點滴滴思想行為約束做起,從今天做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孟子對修身的過程還提出這樣的看法:“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其中還含有挫折教育的道理。從立志來講,立志其實就是個人的人生規(guī)劃,遠大的志向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基礎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之上,立志要做到“有志之人立志常”,這里的“志”,雖不排除實現(xiàn)個人目標的功利色彩,但更多的應該是為社會、國家、民族、集體奉獻智慧和勞動的志向。從“立德”的角度出發(fā),不論是黨的教育方針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也好,還是新課程要求的三位一體(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課程目標也好,“德”的要求都是學生發(fā)展的首位目標。一提思想道德,人們容易直接聯(lián)想到遠大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思想品德,其實,道德有“近德”和“遠德”之分,近德即人的道德底線,包含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而其中,直接關乎家庭教育的,是“善行”和“孝行”。盡善盡孝,決不是封建糟粕,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小惡小而為之”,所揭示的實際上是基礎道德的“ABC”。生活中往往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家長們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有“孝心”和“孝行”,在社會上有“善心”和“善行”,但往往重視了結果忽視了過程,不施加“善”“孝”的教育,不身體力行踐行“善”“孝”的示范,不去施加向善、盡孝的啟發(fā),但卻希望孩子在社會盡善、在家庭盡孝,就像不去耕耘而期望好的收成一樣。孩子從小善行、孝行習慣的養(yǎng)成,往小里說,有助于家庭、鄰里和睦,往大里說,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耕讀傳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清末曾國藩的政治活動有待評說,但其《曾國藩家書》則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在其“家訓”三十條中,明確提出:“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古代大家庭中,以“耕讀傳家”作為家訓的頗多。這里的“耕”,非特指農業(yè)勞動,而指的是籠統(tǒng)的家庭勞動;這里的“讀”,應指的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今天的家庭教育很大的程度上缺失了“耕”的要求,片面強化了“讀”的內容,而至于“讀”,也明顯缺失了書香門第瑯瑯讀書的色彩,所讀之書基本限于考試用書、功利之書。以至于很多孩子,特別是城市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在家中橫草不動豎草不拿,不僅養(yǎng)不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連必不可少的家庭勞動技能也明顯缺失,甚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值得重視的是,上述現(xiàn)象不是個別存在的,在中小學學生中占有不低的比例。其實,一個“耕”字含有諸多的功能,其一為家務勞動技能的鍛煉,其二為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其三為意志的磨煉,其四為親情關系的和諧,其五為孝心的體現(xiàn),其六為體魄的強健。因此,家庭內外的勞動教育和鍛煉,事情雖小但意義重大,不少家長以為重視了勞動鍛煉會影響學習,顯然是一種誤區(qū),每每聽到看到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事例,應該能給我們所有的家長深刻的警示。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每年都會用一周時間閉門謝客,“閉關”讀書,反思充電。因此,父母的讀書習慣、家庭藏書的數(shù)量,直接影響到能否耕讀傳家、成人成才目標的實現(xiàn)。
勤與儉是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
古代大家庭大多有“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家訓,西晉北伐名將祖逖有“聞雞起舞”的美談。勤儉持家無疑是我們民族美德的重要內容,“成由勤儉敗由奢”是古人總結的經(jīng)驗,也是教訓。但當前的學生中,我們每每看到,孩子們都會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但糧食、水電照樣浪費不誤;會用“聞雞起舞”造句,但照樣睡懶覺,口里說著“爸爸媽媽辛苦了”(其實這樣說的孩子也不多),但看到父母的辛苦,照樣不去幫忙。勤與儉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人的一生受用無窮,懶惰與奢侈對人的一生遺患無窮。勤儉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不僅僅重視節(jié)約和勤勞的結果,更是通過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培養(yǎng)人良好的修為。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決定不給后代留下任何遺產(chǎn),當人問及此事,他這樣回答:“后代比我強,留下財產(chǎn)干什么?后代不如我,留下財產(chǎn)干什么?”(即后代強了可以自己獲得,后代弱了留給他也守不住)家庭應該主要給后代留下精神財富而不是物質財富。比爾·蓋茨及西方眾多企業(yè)家把財富留給社會而不是后代的做法之所以被人稱道,恐怕不僅僅是被他們的慈善心所感動,其中必然也有對后代的教育意義在其中。某史學家在論到中國古代“家天下”式的家族王朝統(tǒng)治均不超過三百年的一個重要原因時,認為權力的世襲會造成腐敗和無能,財富的世襲會造成嚴重的貧富不均,進而導致王朝的頻繁更替。可見家庭對后代的教育觀特別是財富觀,不僅關乎家族的興衰,也直接影響國家、社會的發(fā)展。
自我反省是個人成才的重要途徑
隨時檢視、反思自己的思想、言行,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水平的重要途徑。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實際上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個人的思想認識、道德水準的提高,主要不依賴于外在的影響(教育的外推力),更要靠自我的反省(內驅力)。一個人記日記的習慣其實就是對自己一天言行的總結和反思,可惜這一好習慣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中已基本被人遺忘。一個集體(單位)的階段工作總結、民主生活會,則是對整體工作的回顧和檢視。教師的教學反思、課后小結、“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等做法,實際上也是在反思。家庭教育中,家長教育、引導孩子養(yǎng)成總結、反思的好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家長往往重視孩子學業(yè)成績的總結,忽視或輕視思想言行的反思;同時,孩子反思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要家長的言傳身教,很難想象,家長生活、言行的不檢點會教育出品格高潔、修為良好的孩子。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句古老格言的“文眼”是“勤”和“思”,這里的“思”是基于反思的獨立思考。只有不斷的獨立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長見識”,唯此,個人的修養(yǎng)水平才能不斷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鍛造出品學兼優(yōu)的好孩子、好公民。
近年高校流行一句格言:“如果過程是美麗的,那么結果必然是殘酷的;如果過程是殘酷的,那么結果必然是美麗的。”其含義不外乎是指個人反思自己的缺點不足后,一定要付出努力和辛苦,才能追求和達到既定的目標,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家庭教育中抓好過程(學習和修養(yǎng)的訓練過程)往往比只關注結果(如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的思想)要重要得多。
家庭教育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古代的“祖訓”“家訓”中既有精華又有封建糟粕(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思想),應采用魯迅先生倡導的“拿來主義”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為今天所用。中國古代“族訓”“庭訓”“祖訓”“家訓”“格言”中的精華,經(jīng)長期傳承,許多已成為“語錄”式的格言,因其來自于實踐積累和提煉,說它是家庭教育的理論也一點不為過,況且,現(xiàn)代格言的教育意義有時會被孩子理解成說教,傳統(tǒng)東西的教育意義往往更持久雋永,這筆精神財富應該成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資源。
上一篇:《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優(yōu)秀家風賞析
下一篇:《勤儉為本 崇尚學習 愛國愛家》優(yōu)秀家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