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血染揚州
公元1644年,清世祖,由叔父多爾袞輔政,乘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攻破北京明皇崇禎在煤山吊死的混亂時機,大舉南進。當年五月初,清軍即占領了北京。
消息傳到江南,明朝陪都南京的官員,此時大致分為兩派,一派以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為代表的愛國大臣;另一派以鳳陽總督馬士英為代表的賣國官僚。馬士英為了便于自己弄權,擁立荒淫的福王朱由崧即皇帝位,建立了歷史上稱為弘光王朝的南明政權。
公元1645年,弘光二年三月,清軍擊潰了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后,又大舉南進,于4月17日對揚州采取了包圍的攻勢。
正直有為忠貞愛國的大臣史可法,被投降派馬士英之流從南京排擠到揚州督師。當清軍進逼揚州時,史可法立即發出緊急命令,要各鎮派兵救援揚州。
但是那些不顧國家安危的將官只謀私利,不顧大局,竟沒有一個聽命令而來的。史可法只能率領本城軍民,構筑工事,做迎戰準備。
4月18日揚州陷入了被清軍層層包圍的孤立無援的態勢。南下清軍的統帥是清攝政王多爾袞的兄弟定國大將軍豫王多鐸。他為了不戰而成大功,進而利用史可法的威望收服江南,就叫明朝降將李遇春,拿著招降書去勸誘史可法投降。
李遇春來到城下,見史可法威風凜凜站在敵樓上,怒目向著自己,先就氣餒了三分。他不敢下馬,雙腳踩著鐙子,拱手作揖道:“史督師在上,恕末將甲胄在身,不能全禮!”
史可法嘲問道:“我是大明朝的督師,請問,你又是哪一朝的‘末將’?”
李遇春臊紅了面皮,定了定神說:“督師忠義大名聞于華夏,都得不到朝廷信任,死又何益?還不如協助大清朝取天下。”
“無恥!”史可法大怒,從腰間摘下寶雕弓、抽出狼牙箭,搭上弦,李遇春大驚失色,把馬韁一提,抱頭鼠竄而去。
多鐸見勸降不濟事,又強迫當地鄉民拿著勸降書,進城去見史可法。史可法拆都不拆,棄之護城河里。多鐸不死心,又接二連三地寫勸降書,史可法仍是一看也不看,連著五次,把勸降書扔進護城河。
揚州城中有一個總兵官和一個監軍,在清軍誘降下發生了動搖。第二天夜里跑到史可法住處,惴惴地說:“明朝大勢已去,我們不如投降清軍吧!”
史可法微微冷笑,聲嚴厲色地說:“我早已準備好死在揚州,要我投降休想!”那總兵和監軍連夜溜出城門,投降了清軍。
史可法對投降變節分子,十分鄙視,自己早已做好了一死的決心,并給母親、妻子寫好了遺書。
總兵和監軍投降后,揚州城中軍心發生動搖,史可法傳令全體官兵,向大家講話:“這幾天軍情緊急,揚州是江北的重鎮,如有差失,南京很難保住。我切望將士們一致努力,不分晝夜,嚴密防守。倘有人造謠生事,惑亂人心,一定按軍法治罪!”
史可法心中又急又難過。想到軍心渙散,揚州難守,南京勢急,國家危亡,不禁熱淚奪眶而出,放聲痛哭。聽著史可法痛切的哭聲,將士們無不受感動,再也不能沉默,不約而同地喊道:“我們一定盡力守城!”
史可法拭去眼淚,向大家行禮致敬,當眾下令,把軍隊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迎戰,一部分守城,一部分巡查。并宣布了臨陣軍令:“上陣如不利,退守城防;守城不利,展開巷戰;巷戰如不利,短兵相接;短接如不利,為國自盡!”在史可法的指揮鼓舞下,壯烈的揚州保衛戰開始了。
4月22日,清軍開始攻城。明軍出城交戰失利,退守城內。清軍用大炮轟射,把城墻上部打開了好些缺口。史可法命人用大沙袋堵住缺口,繼續戰斗。鏖戰一整天,清軍死傷了幾千人。
清軍自從一年前入關以來,所到之處,很少遇有像揚州軍民這么堅強抵抗的,更沒有一個封疆大吏和城池共過存亡。多鐸對揚州軍民和史可法恨到極點,連續三天攻城不克,于4月25日對揚州發動了瘋狂的總攻擊。
揚州各處城門,以西城受到的攻擊最厲害,史可法就親自在這里防守。清軍集中大炮向城墻的西北角轟擊,終于打開了一個大缺口。大隊清軍士兵,就從這個缺口洪水一般涌進了揚州城。
史可法見揚州城已被攻破,悲憤不已,拔出寶劍朝脖子上抹去。在他身邊的史德威等人,連忙抱住他的身子,奪下手中寶劍。
史可法已為劍刃所傷,戰袍濺滿了鮮血。他嚴厲地對史德威說:“我命令你把我殺死!”史德威知道,史可法不愿被俘受辱,決心以死殉國,所以這么下命令。但他又怎忍心殺死敬愛的督師呢?他和幾十個士兵一起,簇擁著史可法走下城墻,打算從東門逃出,再圖后舉。
這時,清軍已進揚州中心,明軍將士和百姓正同清軍展開巷戰,許多人在短兵相接的格斗中犧牲。史可法等還沒走到東門,就有一隊清兵迎頭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既然到了清兵面前,史可法挺身而出,大聲疾呼:“史可法在此!”清兵聽了大吃一驚,上前捉住了他,送到多鐸那里。
多鐸見了史可法,不敢怠慢,恭敬地說:“前些天我曾三次致書給先生,都沒得到回答,如今先生為明朝盡到了忠義,我想請先生替大清朝收拾江南。先生如能俯允,必當授以重任!”
史可法聽了大怒,義正詞嚴地斥道:“我是大明朝臣子,豈可茍且偷生,作萬世罪人!我頭可斷,志不可屈,愿速速就死!”
多鐸已知徒費口舌,終于露出了猙獰的嘴臉,卻又假惺惺地對史可法說:“你既然是忠臣,我就殺了你,成全你的名節吧!”
“與揚州共存亡,是我早已決定的志愿,縱然劈尸萬斷,我也甘之如飴。但是揚州百萬生靈,你們不可殺戮!”
就是在生命最后一刻,這位愛國先輩還拳拳懷念著祖國,深切眷戀著人民!
揚州城被攻破時,都督劉肇基帶領殘部四百來人和全城人民一起與清軍巷戰,直到矢盡力絕,沒有一個投降的。
多鐸痛恨揚州人民英勇抵抗,下令屠城十天。在戰斗中犧牲和屠刀下喪生的揚州人民,總計有八十萬之多,這就是歷史上稱為“揚州十日”的慘酷事件。
史可法就義后,有人企圖尋找他的遺體,但由于揚州經過大屠殺,城里大街小巷死尸狼藉,加上天氣蒸熱,尸體已腐爛不可辨認。
第二年清明節,人們把史可法生前穿的衣袍,葬在揚州門外梅花嶺,這就是現在還時時有人去那兒憑吊忠魂的史可法衣冠冢。
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
上一篇:只是一朵茉莉開
下一篇:司馬遷獄中著《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