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xué)會敢想敢做
畢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讀書人。那時盛行雕版印刷,就是在堅硬的木板或銅板上雕出凸起的反體文字,經(jīng)刷墨、鋪紙、加壓后得到正寫文字的方法。
畢昇家附近有個書坊,他常常看到書坊里,刻了字的木板堆積如山。書印完后,這些木板就當(dāng)柴火燒了。他覺得十分可惜,于是心中萌發(fā)了改進(jìn)雕版印刷的念頭。從此,畢昇經(jīng)常到書坊向工人學(xué)習(xí)印刷技術(shù),還找來許多資料,進(jìn)行比較、探索。
有一天,畢昇正在刻一部書稿。他邊刻邊想:有很多字在文章中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可每次都要刻,太麻煩了,要是刻一次就能反復(fù)使用就好了。對!如果刻出來的字可以拆開,再自由組合,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想到這里,畢昇很興奮。但是,字怎么才能拆開呢?拆開后又怎么才能合攏印刷呢?如果把字一個一個地分別刻在一塊小木板上,也許能行。
于是,畢昇立即動手,把整塊的木板弄成一塊塊半寸見方的小木塊。然后,找出3000個常用的字,試著刻在小木板上。他把每個單字都刻上好幾個,有些常用的單字像“之”“也”等,都刻了20多個,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終于把字刻完了。
怎樣才能把需要的字很快地挑出來呢?為了解決揀字難的問題,畢昇考慮了很久。最后,他把這些字按照讀音歸成十幾類,一個韻部一個類,同一類的放在一個盤子里,每一類都按部首筆畫排出順序。
第二天,畢昇拿著木活字走進(jìn)書坊,談笑著請大家?guī)椭囼炓幌履净钭帧崆榈牡窨坦儼凑债厱N的要求,用松脂、蠟和紙灰敷在鐵板上,填進(jìn)木活字,再放在火上烤。等到松脂熔化后,用木板一壓,滿滿一框木活字就整齊地粘在一起了。
畢昇把墨均勻地涂在木活字上,再把紙鋪上去,用刷子輕輕一刷。揭了下來,一張字跡清晰的印刷品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但是,連印幾張后,字就變得模糊不清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木活字質(zhì)地軟,容易吸水變形,印刷時受墨多了就要膨脹。怎樣才能找到一種既不吸水,又能雕刻成字的材料做活字呢?畢昇為尋找新的材料絞盡腦汁。
有一天,畢昇見妻子用瓦罐燒水,猛然想到:如果先用泥坯刻好字,再進(jìn)窯燒,不就可以制成像瓦罐那樣不吸水的泥活字嗎?于是,畢昇在家里的后院搭起了一座小窯,又用膠泥制成許多半寸見方的小土坯,刻成5000多個字塊,然后點火燒窯,日夜守候。
兩天后,一套不吸水、筆畫清晰、堅如牛角的泥活字終于制成了。畢昇把活字版拼好,試印了300多張,一張張都清清楚楚,大家看了不禁拍手叫好。活字印刷終于試驗成功了!
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shù)具有成本低、速度快、質(zhì)量好的特點,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比歐洲金屬活字印刷整整早了400年。
上一篇:要學(xué)會寬容待人
下一篇:要審視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