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創作《儒林外史》
吳敬梓是清代的著名小說家。吳敬梓出身名門望族,他從小刻苦讀書,加上天資聰穎,年輕時便成了知識淵博、才華出眾的人物。他早年熱衷科舉,20歲時考中了秀才。
后因科舉不利及生活日益貧困,加之吳敬梓父親因官場爭斗含冤而死,使他對現實社會逐漸有了清醒的認識。
吳敬梓開始窺見官場內部貪贓枉法、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的丑惡現實,從此立志終身不仕,橫對流俗,笑傲公卿,對科舉制度深惡痛絕。
吳敬梓廣結三教九流人物,為人豪爽曠達,把功名利祿視為糞土,遇到貧窮的人,就舍出自己僅有的錢財救濟他們,碰到達官貴人,他毫無卑躬屈膝之態,喜笑怒罵,極盡鋒芒。
人們看到吳敬梓如此做法,百思不得其解,鄉紳們都罵他是“怪人”、“瘋子”、“敗家子”。其實,他比從前更富有理性,他對社會和人生比從前認識得更清。
在這種理性的驅使下,吳敬梓要狂放地展示自己叛逆的形象和精神,這種精神是他創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礎。
在吳敬梓33歲那年,他駕著一葉扁舟,離開了家鄉全椒,移居南京。不久,成了當時文壇的盟主。
吳敬梓交結了很多思想深邃、性情放達、文采耀人的朋友,談天論地、磋磨文學之中,朋友們的真知灼見,為他的思想灌注了豐富的養液。
吳敬梓思索著,他要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筆,去描繪人世間灰色的大幕,去勾勒儒林士大夫們千奇百怪的情狀,并將它全面展示于人們眼前。
在吳敬梓39歲時,開始寫作《儒林外史》。由于生活格外困苦,他就靠典當衣物以及賣文度日。有一時期,家里經常斷炊,幾天揭不開鍋,該當的東西都當了,空著肚子為人寫文章,又遠水不救近渴,實在沒有辦法,不得不接受友人的接濟,這些朋友又大都散居四處,他便跑到各地去寄食。
吳敬梓有時想起來,覺得自己像一條無家可歸的野狗,但又轉念一想,自己雖四處寄食,卻不攀高拜上,獻媚求寵、為人狂吠,不是一條巴兒狗,倒也心安理得了。
到了冬天,寒氣逼人,室內無火取暖,吳敬梓仍日夜伏案著書。夜間寒冷難耐,手腳都快要凍僵了,他就邀集一些朋友,乘著月色繞城跑步,一跑就是幾十里,有時邀集不到朋友,他就一人跑起來,夜夜如此,他把這件事恢諧地稱為“暖足”。
艱難困苦的生活,并沒有把吳敬梓嚇倒。盡管他迫于生計,東奔西跑,然而從不放棄自己的寫作計劃。他還利用一切機會,把朋友間交談中聽到的故事,街談巷議中傳出的有趣秘聞,經過構思、加工、提煉后,寫進《儒林外史》里去,正所謂“披沙揀金,時有獲寶”。
就這樣,吳敬梓經過了10年的艱辛創作,終于在49歲那年完成了《儒林外史》這部30萬字的巨著。此外,他還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選》十二卷,《詩說》七卷。
《儒林外史》是中國第一部優秀的古典諷刺小說。全書共計55回,筆鋒所指遍及社會各個角落,集中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敗,諷刺了利欲熏心的封建文人,從一個側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
首先,吳敬梓對封建的八股科舉制度做了深刻的揭露。作品從一開始就借書中人物之口,反對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八股考試制度,指出這是一代文人的厄難。接著他通過塑造的兩個封建文人周進和范進的典型形象,揭露了一心向上爬的封建文人,一旦步入仕途就成為貪官污吏的丑惡,無情地抨擊了科舉制度的虛偽以及它所造成的社會罪惡。
其次,吳敬梓作品有力地痛擊了封建官府和官僚政治的腐敗。他形象地描繪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和愛錢如命,他們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他們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卻是男盜女娼。
作品在揭露儒林群丑的同時,還塑造和歌頌了一批寄托作者理想的人物。如杜少卿這個反對科舉制度,鄙視功名利祿,蔑視八股文和封建禮教的叛逆者,沈瓊枝這個敢于向封建勢力挑戰,自食其力,要求婦女人格獨立,追求個性解放的卓而不群的新型女性。
但是《儒林外史》也有其時代的局限,在描寫正面人物時,仍然不乏孔孟之道的色彩,缺乏進取和朝氣。
盡管如此,自從《儒林外史》刊出后,一直受到眾多人士的喜愛。其嬉笑怒罵的靈氣和智慧,其暢達淋漓的文采,至今仍閃爍著不滅的光芒。
如果沒有對社會現實、世人心態的深刻洞察,沒有超越流俗、蔑視功名利祿,敢于沖破“文字獄”的勇氣和精神,是寫不出如此充滿戰斗氣息的不朽著作的。
200多年來,吳敬梓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建國以后,安徽全椒人民為吳敬梓建立了紀念館,永遠紀念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家。
上一篇:博覽群書的魯迅
下一篇:善于思考的戴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