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了錯誤要誠實面對
美國總統華盛頓曾說:“我希望我將具有足夠的堅定性和美德,借以保持所有稱號中我認為最值得羨慕的稱號:一個誠實的人。”
人再聰明,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人對待錯誤的態度常常顯示出這個人的品格。
人犯了錯誤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拒不認賬,另一種是坦率地承認。
采用拒不認賬的方法的“好處”在于,不需要為后果負責,就算要負責,也把相關的人都包括在內,誰也脫不了干系。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從表面上看,保住了“面子”,又避免了損失。但實際上,拒不認賬的結果是弊大于利的。首先,你鑄成的大錯是人盡皆知的,你的抵賴只會讓人覺得你“腰桿子太硬”。如果你犯錯誤的人證物證俱存,責任又逃避不了,你再抵賴也只是枉費心機。如果是雞毛蒜皮的小錯,那你就更不用頑固抵賴,這樣只會造成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更壞,實在是得不償失。敢做不敢當的印象一旦形成,你的上級就不敢再用你,同事也不敢與你合作。而且,你如果拒不認錯,形成習慣,那你還談得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嗎?——你總認為自己一貫正確!
第二種態度是坦率地認錯。承認錯誤,人就有可能承擔責任,獨吞“苦果”。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別人都不會把你“一棍子打死”的,既然你都認錯了,還要如何?況且認錯本身就是主動改過的表示。坦率認錯的好處還在于,首先,為自己樹立了敢做敢當的形象。承擔責任,不推諉過失的人,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與喜愛。認一個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其次,人只有勇敢地面對錯誤,今后才能避免錯誤,從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說,錯誤可以成為上進的“磨刀石”。
很多人都曾經聽過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和櫻桃樹的故事。
華盛頓很小的時候,自家的莊園中有一個很大的果園,每到收獲的季節,一個個碩大的蘋果、一簇簇紅色的櫻桃便垂掛在綠葉叢中,讓人垂涎欲滴。
一天,小華盛頓在家里發現了爸爸新買來的一柄斧子。很快,他就成了這把斧子的“主人”。他帶著斧子跑進花園,用它削小草、砍樹枝,玩得很是開心。玩著玩著,他突然想道:“父親能掄起斧子砍掉樹枝,我能不能掄起斧子砍倒小樹呢?”正巧,在他的前面不遠處有一棵父親精心栽培、果實特別多的小櫻桃樹,于是小華盛頓決定拿它試試斧子鋒不鋒利。他跑上前,掄起斧子向小櫻桃樹砍去,一下,兩下……沒想到剛砍了七下,小櫻桃樹就倒下了。這下他害怕了,要知道,父親可是非常喜歡這棵小樹的啊,不但每天親自為它澆水施肥,還得意洋洋地說它是引進來的新品種,到時看看結的果實是不是比別的樹的好。他一時不知怎么辦,趕緊灰溜溜地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黃昏時分,父親發現花園被弄得亂七八糟,自己十分喜愛、用心栽培的那棵小櫻樹也被人砍倒了,非常生氣。他怒氣沖沖地走進屋里,厲聲問道:“誰把我的櫻桃樹砍倒了?”小華盛頓明白自己闖了禍,但他僅僅猶豫了片刻,就抬起頭看著爸爸,態度誠懇地說:“爸爸,我不能說謊,是我用斧子把樹砍倒了,我愿意再和您一起栽上一棵。我保證,以后再也不砍了?!?/p>
小華盛頓說完,本以為會招來父親暴怒的痛斥甚至一頓暴打,不敢抬頭看父親,可出乎意料的是,耳邊傳來父親溫和的聲音:“沒關系,你既然承認了錯誤,也愿意補救,這次就不懲罰你了,但你要信守承諾,對自己的話負責?!毙∪A盛頓不相信平時對自己嚴加管束的父親今天會這么大度地對自己“開恩”,不但沒有發脾氣,還沒有懲罰自己,他難以置信地抬頭看看父親,父親滿臉的怒氣真的已經煙消云散了。他喜出望外,高興地跑開了。事后,他問父親為什么沒有懲罰他,父親慈愛地摸了摸他的頭,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誠實的行為勝過1000棵櫻桃樹的價值?!?/p>
后來,小櫻桃樹的故事傳開了,“我不能說謊”也成了華盛頓一生為人的準則。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了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遮遮掩掩,欲蓋彌彰,這樣反而會讓人覺得你虛偽狡詐。要知道,“紙包不住火”,人犯了錯就要誠實地面對,這樣反而會換來理解和寬容,贏得別人內心的尊重。
一個人如果企圖以說謊來推卸責任,雖然可能一時躲過別人的斥責和懲罰,但其內心一定不會心安理得。
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盧梭在《懺悔錄》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盧梭小時候,家里很窮,為維持生計,只好到一個伯爵家去當小傭人。伯爵家的一個侍女有條漂亮的小絲帶,很討人喜愛。一天,盧梭趁沒人的時候,從侍女床頭拿走小絲帶,跑到院里玩賞起來。
正在這時候,有個仆人從他身后走過,發現了盧梭手中的小絲帶,立刻報告給伯爵。伯爵大為惱火,就把盧梭叫到身旁,厲聲追問起來。盧梭緊張極了,心想,如果承認絲帶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會被辭退,以后再找工作,可就更難了。他結巴了好一會兒,最后竟撒了個謊,說絲帶是小廚娘瑪麗永偷給他的。伯爵半信半疑,就讓瑪麗永過來對質。善良、老實的瑪麗永一聽這事,腦子頓時懵了,一邊流淚,一邊說:“不是我,絕不是我!”可盧梭卻死死咬住了瑪麗永,并把事情的所謂“經過”編造得“有鼻子有眼”。
這下子,伯爵更惱火了,索性將盧梭和瑪麗永同時辭退了。當兩人離開伯爵家時,一位長者意味深長地說:“你們之中必有一個是無辜的,說謊的人一定會受到良心的懲罰!”
果然,這件事給盧梭帶來了終身的痛苦。40年后,他在自傳《懺悔錄》中坦白說:“這種沉重的負擔一直壓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決心撰寫這部懺悔錄。……這種殘酷的回憶,常常使我苦惱,在我苦惱得睡不著的時候,便看到這個可憐的姑娘前來譴責我的罪行……”
盧梭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可以說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詮釋了妄圖以說謊來逃避、掩飾錯誤時良心所承受的痛苦,告訴我們雖然人都會犯錯誤,但敢于面對,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就不會使自己的心靈被玷污,這才是做人的“正道”。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能認識自己的過錯,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才是對待錯誤的最佳方式。
上一篇:清心制欲,追求樸素的生活
下一篇:獻身科研,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