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祖國建設拋灑青春與熱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杰出人物的史冊中,很多人對“鐵人”王進喜的名字并不陌生。王進喜是建國初期艱苦創業的大慶人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范,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兒女中值得紀念的一位人物。他為我們祖國建國初期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初級階段基礎的奠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少年來,鐵人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勞動者們為祖國奉獻青春和熱血,拋灑熱忱和激情。
時至今日,很多老一輩的人說起王進喜依然忍不住潸然淚下。
王進喜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帶領的鉆井隊創造了當時月鉆井進尺的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鉆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光榮出席了全國工交群英會,之后被稱作“鐵人”。鐵人精神是對王進喜崇高精神、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體現了我國工人階級精神風貌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結合。建國40周年之際,王進喜與雷鋒、焦裕祿、史來賀、錢學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評為“建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世紀之交,王進喜同孫中山、魯迅、雷鋒、焦裕祿、李四光、毛澤東、鄧稼先、鄧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評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寫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王進喜一輩子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牛”。他說:“我小時候放過牛,知道牛的脾氣,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實實地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
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于3月25日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油井來,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對極端困難和惡劣環境,會戰領導小組做出了學習毛主席《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王進喜組織1205隊職工認真學習“兩論”。通過學習,王進喜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建設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隊的鉆機到了,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把鉆機卸下來,運到薩55井井場,僅用四天時間,就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來后,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工人到附近的水泡子里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用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鉆。薩55井于4月19日勝利完鉆,進尺1200米,首創五天零四小時打一口深井的紀錄。
1205鉆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但他仍在井場堅持工作。由于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地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余秋里得知后,連聲稱贊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四萬會戰工人“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五一”萬人誓師大會上,王進喜成為大會戰樹立的第一個典型,成為大會戰的一面旗幟。號召一出,群情振奮,戰區迅速掀起了“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的熱潮。
1960年,會戰指揮部召開慶祝建黨39周年和大會戰第一戰役總結大會,突出表彰了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他們被樹為大會戰的“五面紅旗”。“一個鐵人前面走,千百個鐵人跟上來。”大會戰出現了“前浪滾滾后浪涌,一旗高舉萬旗紅”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連續創出了月“四開四完”、“五開五完”的好成績,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進尺21258米,接連創造了六項高紀錄。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果,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1960年底,大慶油田生產原油97萬噸。
王進喜是吃苦耐勞的實干家,也是科學求實的典范。在科技領域,他以“識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難,刻苦學習,帶領工人們以創造性的勞動,取得一個又一個優異的成績。1961年,王進喜被任命為鉆井指揮部生產二大隊大隊長,負責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個鉆井隊。他經常身背干糧袋,騎著摩托車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場,調查研究,檢查工作,幫助基層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當了大隊長后,他深感沒文化開展工作很困難,于是拜機關干部為師,抓緊一切機會學文化。他說:“我認識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他已經可以獨立地看報、讀文件、學“毛選”,甚至可以列出簡單的發言提綱了。王進喜學習技術知識始終堅持學以致用。他說:“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他帶領工人們不斷地從實際需要出發,搞技術革新。為提高鉆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動滑車;為打好高壓易噴井,他帶領工人研究改進泥漿泵;為提高鉆井質量,他和科技人員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滿式鉆井法”;他還在多年的鉆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鉆井絕技”,能根據井下聲音判斷鉆頭磨損情況。他對待工作嚴格認真,一絲不茍,經常向工人強調:“干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1961年春,部分井隊為了追求速度,產生了忽視質量的苗頭,連王進喜帶過的1205隊也打斜了一口井。為了扭轉這種局面,4月19日,油田召開千人大會,對鉆井質量問題提出嚴肅批評,這個日子被人們稱為“難忘的四一九”。事后,已擔任大隊長的王進喜帶頭背水泥,把超過規定斜度的井填掉了。他說:“我們要讓后人知道,我們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還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壞作風。”
1964年底,王進喜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出席大會并代表工人作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發言,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歡迎。從北京回來后,他功高不自傲,依然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他說:“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記差距。”他一邊參加勞動一邊聽取群眾意見,解決工人的實際問題,成為大家的知心朋友。
王進喜對工人和家屬關懷備至,對自己和家人卻嚴格要求。他看到天冷時工服不保暖,工人挨凍,就到縫補廠建議把棉工褲后腰加高加厚,給工人做皮背心和皮護膝。鉆井生產、生活特別是住房、吃糧面臨困難時,他利用工余時間帶領職工和家屬開荒種地、燒磚、割葦,蓋“干打壘”住房,讓工人和家屬“吃飽肚子去會戰”,“回來有個窩”。大隊駐地離市鎮比較遠,工人和家屬買糧、郵信、看病都不方便,他又帶領工人家屬想方設法辦起了商店、糧店、郵局、豆腐坊、衛生所等,建起了設施比較齊全的生活基地。鉆工子女沒處上學,整天在荒原上玩耍,他帶領人們在大隊機關附近支起一頂帳篷,建起了大隊級第一所小學——帳篷小學。后來,人們為了紀念王進喜,把這所小學命名為“鐵人小學”。王進喜家是個大家庭,為了維持全家生計,王進喜讓老母親管賬,精打細算過日子。會戰工委和各級黨組織都想盡辦法對困難職工給予補助,像王進喜這樣的情況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長期補助”,但王進喜自己從來不花,他把這些錢都補助給了困難職工。大隊派人給他家送去豬肉和面粉,他都一律拒收。工人們想把他家鋪炕用的葦草換成席子,他老母親也不讓。他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上級為照顧他,給他配了一臺威力斯吉普車。王進喜自己很少坐,而是用它來給井隊送料、送糧、送菜,拉職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車。他的老母親病了,是他的大兒子用自行車推著去的衛生所。與他的愛人同期來油田的家屬多數已轉成正式職工,他的愛人卻一直是家屬,在隊里燒鍋爐、喂豬。他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牛”,為人們樹立了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公仆形象。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不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說:“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
1970年,王進喜因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組部、石油工業部、黑龍江省的領導,大慶油田、玉門油田的干部、群眾來向“鐵人”告別。王進喜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了“鐵人”王進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跡。1972年,《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刊發了長篇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高度評價了王進喜偉大而光榮的一生。大慶油田做出了“向鐵人王進喜同志學習的決定”。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優越工作條件可以說比建國初期強百倍,我們更應該學習“鐵人”精神,繼承“鐵人”遺志,把他未竟的事業進行到底!
那么,什么是“鐵人”精神呢?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為國分憂、艱苦創業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是“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是“甘愿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鐵人”精神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恒的生命力。“鐵人”王進喜盡管只是一個先進人物的代表,但他體現出的這種“鐵人”精神是一面旗幟,一種力量,凸顯了堅韌不拔地創業的勇氣,體現出我們中華兒女不畏困難、為國家拋灑青春與熱血的民族氣概。
上一篇:為了祖國的榮譽拼盡全力
下一篇:以身殉國,大義凜然英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