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知足”的人生觀
中國有一句老話:“知足常樂?!睘榇蠹宜穹?。什么叫“知足”呢?還是先查一下字典吧?!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說:“知足:滿足于已經(jīng)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比绻總€人都能滿足于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則社會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墒巧鐣峡倳幸恍┤瞬话卜质丶?,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樣的人往往要栽大跟頭的。對他們來說,“知足常樂”這句話就成了靈丹妙藥。
——季羨林
在《知足知不足》的短文中,季老提到“知足”有利于天下太平,因為每個人若能滿足于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就能做到安分守己,這樣一來,社會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對個人而言,“知足”有助于情緒和心態(tài)的調(diào)節(jié),驅(qū)逐自卑心理,進而樹立自信,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受到危害,這樣才可以長久的生存。
季老的這一人生觀與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觀點如出一轍,都是強調(diào)人要樹立知足的人生觀。所謂的“知足”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董得滿足,因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極限,超出此限,則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明確的認識,凡事不可求全,特別是對財富和名利的欲望更要適可而止。
這個道理雖然淺顯易懂,但世人依然不能正確處理人生價值和名利之間的關(guān)系。在有些人看來,追求名利是人生的目的,為了名利可以不顧及身體,甚至最后付出了血的代價。因為過分的追逐名利財物會使人耗費過多的精力,更會導致貪欲膨脹,對所擁有的一切都不知足。
不知足正是追求名利財富的錯誤所在,更是一切禍患的根源。因為執(zhí)著于名利之愛的人,必然會刻意求之,并為此而絞盡腦汁,投人所好,陽奉陰違,奸詐機巧,不擇手段,怎能不耗盡精力,費盡心機。積藏的東西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而失去的不僅僅是財富,還包括人的精神、人格、尊嚴、品質(zhì)等方面的損失。
當然,反對名利也并非放棄對物質(zhì)文明的追求,而是反對貪得無厭,反對片面地以金錢來衡量人生價值的思想觀念。季老也奉勸我們,知足也要有一個適當?shù)摹岸取?,就是人們常說的“安分”、“非分”等等,每個人都應做到安分,而少存非分之想。
有一個可憐的女孩,她自小就染患腦性麻痹。腦性麻痹奪去了她肢體的平衡感,也奪走了她發(fā)聲講話的能力。
從小,她就活在諸多肢體不便及眾多異樣的眼光中,她的成長充滿了血淚。然而她沒有讓這些外在的痛苦,擊敗她內(nèi)在奮斗的精神,她昂然面對,迎向一切的不可能。
終于,她獲得了加州大學藝術(shù)博士學位,她用她的手當畫筆,以色彩告訴人“寰宇之力與美”,并且燦爛的“活出生命的色彩”。全場的學生都被她不能控制自如的肢體動作震懾住了。
這是一場傾倒生命、與生命相遇的演講會。一個學生小聲地問:“請問博士,您從小就受疾病的折磨,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我怎么看自己?”她用粉筆在黑板上重重的寫下這幾個字。她寫字時用力極猛,有力透紙背的氣勢,寫完這個問題,她停下筆來,歪著頭,回頭看著發(fā)問的同學,然后嫣然一笑,回過頭來,在黑板上龍飛鳳舞的寫了起來:
1.我很善良!
2.我的腿很長很美!
3.爸爸媽媽這么愛我!
4.我很聰明!
5.我會畫畫!
6.我會寫稿!
……
就在這一刻,教室內(nèi)鴉雀無聲。她回過頭來凝神看著大家,再回過頭去,在黑板上寫下了她的結(jié)論:“只看你所擁有的,知足方能常樂!”
掌聲在學生群中響起,看看她傾斜著身子站在臺上,滿足的笑容,從她的嘴角蕩漾開來,眼睛瞇得更小了,臉上寫滿了永不言敗的傲然。那一刻,黃昏的夕陽透過教室的窗戶射進來,映在了她的臉上,如此快樂的笑臉感動了所有人。
當你遇到挫折時,切勿浪費時間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損失。相反地,你應該算算你從挫折當中,可以得到多少收獲和資產(chǎn)。你將會發(fā)現(xiàn)你所得到的,會比你所失去的要來得多。
快樂是什么?快樂有時候總是和我們捉迷藏,它永遠與我們?nèi)艏慈綦x,保持著一段距離??鞓芬蚕耱呑忧胺綊熘话巡?,它永遠在前面,但永遠都無法得到。
有時候,我們要感謝那份若即若離的快樂,讓我們還有夢,還有痛,還能讓我們把生活繼續(xù)進行下去。其實,人最快樂的狀態(tài)是心無掛礙、自由自在。如果爭強好勝,只有自己比別人強才能高興,否則就痛苦不堪,寧可偽裝也要裝出一副比別人強的樣子,這樣是找罪受,憑空之中給自己添了太多的煩惱。
生活中的痛楚往往被我們無限放大,反而不會去珍惜擁有的快樂。要知道,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不要透支未來的煩惱,只有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才是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所以,我們要本著這樣的一種人生觀:人要貴生重己,反求于樸,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知樂,這樣才能獲取真正的人生幸福。
上一篇:有一種人生奇跡叫做“絕處逢生”
下一篇:洞明世事,反求諸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