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人味”
做一個有人情味的人,不管我們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這個“人味”都不能缺少。
——季羨林
季老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做人要有‘人味’。”從一位耄耋老人的本心出發,季老賦予了“人味”更多的含義,將它從單純的情義上升到了“仁”與“愛”的層面。在我國的儒家思想當中,“仁愛”被置諸高位,無上崇敬。《論語》有曰:“仁者,愛人。”何謂仁,即關愛他人。
仁愛思想講究付出、不計回報,提倡扶危濟困、尊老愛幼,古來受到儒家仁愛思想影響的先賢不計其數,不僅如此,他們的仁愛之道常能達到及人的程度。不為回報而付出就是“道”在作用于人類社會時所體現的“德”的特有精神。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早已習慣在付出之前盤算回報的幾率,也許這是出于自我保護意識,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也許這是出于平衡心,擔心自己的付出不能收回同等比例的回報,更有甚者,還會費盡心機想要獲取比付出比例更多的回報。無論是出于怎樣的目的,為自己的盤算找到多少個理由,實際上都是出于自己的有為之心,是有悖于“德”的。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善良之于人性,就好像食物之于餓欲一般重要。只要心存善念,則風波不起,廣施善行,則天下太平。而在季老眼中,善,即“仁愛”有大有小,凡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惡;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有利,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有利的事情可以稱之為小善,反之就是小惡。善積而成仁,仁者則無敵。
瑪利亞是一個比較內斂的女孩,她只有一張中專畢業書,這樣的學歷要想在這樣一種競爭激烈、經濟衰退的年代找到工作是很困難的。
在經歷多次應聘失敗后,瑪利亞好不容易才在一家珠寶店找到一份當售貨員的工作,雖然在這里需要面對一些形形色色的顧客。但是,瑪利亞還是決定要一心一意做好這個得來不易的工作。
圣誕節的前一天,剛好是瑪利亞值班,在她忙著擺放新到的首飾時,店門被推開了,瑪利亞禮貌地說:“歡迎光臨。”
這是一位30歲左右的男顧客,他穿著一條藍色的牛仔褲和一件白色的襯衫,看上去很有修養。但是,在他的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挫敗的哀愁。也許,他也是一個遭受失業打擊的人。
此時,店里只有瑪利亞一個人,其他幾個職員剛剛換班回家去了。瑪利亞向他打招呼時,男子僵硬地笑了一下后,目光馬上從瑪利亞的臉上慌忙地躲閃開,仿佛在說:不用理我,我只是進來看看。
突然,店里的電話鈴響了。瑪利亞對這位男士說:“先生,不好意思,您先慢慢看,我去接個電話。”說著,她一不小心,將擺在柜臺上裝滿戒指的盒子碰翻了。
盤中有六枚精美絕倫的金戒指,相繼掉在了地上。瑪利亞慌忙彎下腰去撿。可是,她只撿回了五枚,第六枚戒指卻怎么也找不到。當她抬起頭時,看到那位男子正向門口走去。頓時,她明白了第六枚戒指一定在他那里。瑪利亞當時非常緊張,她的心跳加速,心想:“如果他是一個危險的人,我該怎么辦?他會不會……我是要叫住他,還是報警求救呢?”
就在瑪利亞做思想斗爭的時候,男子那雙充滿憂傷的眼睛浮現在她的腦海中。想到這里,瑪利亞沒有忍心呼叫和報警,她還是相信自己的感知能力——他不是一個危險的人。于是,當男子的手將要觸碰到店門的把手時,瑪利亞柔聲地叫道:“先生,請您等一下。”男子慢慢地轉過身來,兩個人相視無言,足足有一分鐘。“什么事?”他終于開口說道。
瑪利亞極力控制自己緊張的情緒,鼓足勇氣說道:“先生,今天是我第一次上班,你知道,現在找份工作多么不容易,能不能……”男子用極不自然的眼光長久地審視著她,一絲微笑在他臉上浮現出來。“是的,的確如此。”他臉上的肌肉顫動了一下。說罷,他便向瑪利亞走去,并把戒指放在了瑪利亞的手中。
面對男子的行為,瑪利亞既沒有責罵,也沒有報警,而是以仁愛之心給他諒解,并以這份苦心換得了那名男子的醒悟。給一個小偷以諒解,這是小善,卻含大德。
在一個美麗的小島上,有許多種類的蛇,這是這個小島最獨特之處。所以,島上的居民非常注重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特別看重對蛇的保護。
一天,島上的溫度突然驟降,北風呼嘯,冰凍三尺。小玉和父親徒步去集市賣貨,回家的途中,小玉在路邊看到一條凍僵的蛇。于是,她彎下腰去要將這只蛇放在懷里,好讓它慢慢的緩過來。旁邊的父親阻止說:“孩子,不急,先讓我看看這只蛇有沒有毒。”父親仔細觀察后確認是一條無毒的蛇,才同意讓小玉繼續施救,小玉在大衣的外面系了一根繩子,把凍僵的蛇放在大衣與棉衣的中間。
于是,父女倆繼續往家走。走了一會,小玉突然高興地說:“爸爸,這條蛇已經會動了。”她開心地解開大衣的扣子,想看一看蛇的狀況,就在這時,蘇醒過來的蛇突然在小玉的手指上咬了一下。
父親緊張的上前看了看女兒的傷口,心疼地說:“快把蛇放掉,免得再傷到你。”小玉說:“既然不是毒蛇,沒有關系,還是等它完全好了再說吧。”父親堅決不同意,讓小玉快點把蛇從懷里拿出來。小玉用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望著父親,不解地問道:“咬人是蛇的本性,做善事沒有尺度,不能因為自己受到了傷害而放棄繼續行善。這不是您一直教導我的嗎?”聽到孩子這樣說,父親笑了笑說:“我的女兒真的很偉大,以后一定是一個大善人,爸爸為你驕傲。”
一個真正善良,有人情味的人,從來不會計較個人的得失,只要盡其所能讓他人得到快樂和溫暖便足以。可以說,正是這種無私的大愛照亮了社會黑暗的角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的美好。
在季老心中,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也是小善中的一種,小善多積才可成仁。自古以來,愛人者人恒愛之。唯有你對他人施予仁和愛,他人才會以德報德。
在社會生活中,唯有仁愛之心才能讓你從容淡定、廣結善緣,才更能顯現你的情深義重。人生來便受父母之愛戀、兄姊之悌憐,情義仁愛是最早具備的情感和德行,它最能體現人情味,其乃人性中的無價之寶,所以我們都應爭做一個有人情味,懷仁愛之心的人!
季羨林醒世妙語
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或認識的程度,卻是隨年齡的大小和處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絕非大家都一模一樣。我在這里發現了一條定理:年齡大小與處境坎坷同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成正比。年齡越大,處境越坎坷,則對世態炎涼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齡越小,處境越順利,則感受越膚淺。這是一條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季羨林
上一篇:做事要有個人主見
下一篇:養成自省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