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有個人主見
衣足以蔽體而已,何必追求豪華!一個人穿衣服,是給別人看的。如果一個人穿上十分豪華的衣服,打扮得珠光寶氣,天天坐在穿衣鏡前,自我欣賞,他(她)不是一個瘋子,就是一個傻子。如果只是給別人去看,則觀看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標準,千差萬別,你滿足了這一幫人,必然開罪于另一幫人,決不能使人人都高興,皆大歡喜。反不如我行我素,我就是這一身打扮,你愛看不看,反正我不能讓你指揮我,我是個完全自由自主的人。
——季羨林
季老說過這樣一段話:“衣足以蔽體而已,何必追求豪華!一個人穿衣服,是給別人看的。如果一個人穿上十分豪華的衣服,打扮得珠光寶氣,天天坐在穿衣鏡前,自我欣賞,他(她)不是一個瘋子,就是一個傻子。如果只是給別人去看,則觀看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標準,千差萬別,你滿足了這一幫人,必然開罪于另一幫人,決不能使人人都高興,皆大歡喜。反不如我行我素,我就是這一身打扮,你愛看不看,反正我不能讓你指揮我,我是個完全自由自主的人。”可見,季老是一個有自我主見的人,堅持自己的所想所為,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是啊,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生活方式,進而才可能擁有自己獨特而成功的人生。否則,將會失去自我,失去讓自己發光發亮的良機。
約翰和鮑勃是同窗好友。有一次,約翰所在的公司領導進行了大規模的人事調動,他被調到了另一個科室工作。約翰雖然很不滿意領導對他的安排,但自己又缺乏找領導協商的膽量,更沒有跳槽另尋他路的勇氣。碰巧的是,這時鮑勃出差在外地,他怕打擾鮑勃的工作,就沒有打電話告訴鮑勃他的處境。他終日悶悶不樂,每天下班都會一個人到酒吧喝悶酒。
這一天,約翰像往日一樣到那間酒吧,坐在原來的位置,正當他點酒的時候,一個熟悉的身影坐在他的旁邊說:“給我也來一瓶。”
約翰轉頭一看,是鮑勃。他吃驚地問道:“你什么時候回來的?”
“剛剛下飛機,聽說你遇到了煩心事,就第一時間趕來看看你,到底怎么回事啊?”鮑勃說。
說到這,約翰感慨道:“我們公司大整頓,把我調到了一個小科室。”
鮑勃說:“你也真是的,不喜歡就別干了,干嗎讓自己受氣啊?明天就辭職吧,憑你的條件還怕找不到好工作嗎?”約翰感覺鮑勃的話很有道理。
于是,第二天約翰就向領導遞上了辭職報告。領導還勸他,不要沖動,堅持才會勝利。但是,約翰還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了。
約翰辭職后,開始另謀單位。他去第一家公司面試之前,心想還是咨詢一下鮑勃的意見,鮑勃聽了他對那個公司的描述,就說:“這樣的公司你怎么也去啊,規模小,管理不規范,沒有什么發展前景。”約翰聽了,覺得鮑勃說的有理,就放棄了這個機會。
約翰去第二家公司前,同樣把這個公司的情況告訴鮑勃,這次,鮑勃說道:“不行,這個公司的規模太大了,你去了是不會被領導重視的。”
約翰又到了第三家公司,鮑勃說:“這個公司規模和口碑都不錯,只是我認為不太適合你,如果你去了,會影響你個人能力發揮的。”
這時,約翰終于沒有耐心地問道:“都不行,你說我到底適合去什么樣的公司?”
“你急什么啊,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慢慢來……”鮑勃說。
就這樣,三個月過去了,約翰還是沒有找到工作。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以前公司的同事:“約翰,你現在在哪里高就啊?你知道嗎,你辭職后不久,老板又把我們的工作崗位恢復了,開會時,老板說,原來這次調動是為了讓我們互相學習,增長知識,積累經驗,老板的意圖是想培養全方位的管理人才,你這一走太可惜了。”同事的話讓約翰追悔莫及,這時才明白辭職時領導對他講的那些話的真正含義。只可惜,一切都無法挽回了,約翰只能繼續自己的求職之路……
約翰的工作能力是值得肯定的,這從他提出辭職后,他的領導對他挽留中,可以看得出來。不過,可惜的是,他缺乏主見和判斷力,不能識別面試公司、職位與自己的適合度,所以他把決定權拱手相讓給他的同窗好友鮑勃,而朋友的建議對約翰是有弊而無益的,這便將約翰的悲哀升級了。
一個無法堅持自己又不了解自己能力的人,最好不要奢望別人會了解你。著名的韋奇定律是由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的,這個定律主要是說:“即使你已有了主見,但如果有十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就是說,我們也許有著自己的見解,但是在別人的慫恿下就會改變自己最開始的初衷了。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每個人都很容易受到周圍的影響。個人的聰明才智也是有限的,尊重并采納外人的觀點和經驗也是應該的,否則就會陷入固步自封的狀態而難以進步。從這個方面來講,人是應該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與周圍的人互相學習借鑒,取長補短。
不過現實情況是,我們往往會在錯綜復雜的現實和人心面前喪失一定的辨別能力,甚至因從眾心理產生自我懷疑,進而失去自我。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如果朋友言之有理,自然有必要聽從借鑒;如果自己是對的,當然有必要堅持自己。決定借鑒還是堅持是有前提的:在仔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其中的利害關系后,準確判斷和辨別孰對孰錯,這尤為重要。
當然,現實中自己的力量往往很渺小,有時難免發生“胳膊擰不過大腿”的情況,但只要是對的,就應該堅持自己,這不僅需要相信真理,更需要相信自己,需要自己內心的一股強大力量。
當然,堅持自己不是固執己見,不是剛愎自用,更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堅信基礎上的堅持,是人生所必需的一種定力。
人生的終極關懷唯有自己,只有自己最可靠。就此意義講,人生有時就需要這種定力:為了堅持對的不動搖,為了更從容地向前,堅持己見,不受外界和他人的約束和影響。
亨利·福特出生于美國密歇根州迪爾伯恩的一座農場,自幼幫父親在農場干活,他的父親希望兒子長大后能夠成為一個和自己一樣優秀的農場主。可是,亨利·福特卻很反感做些鋤地、擠牛奶、養馬等無聊的農活,手中拿著的往往是銼刀、鐵錘、鉚釘、鋸子和螺絲帽等工具,成天琢磨著設計機器來擺脫“苦役”。對他來講,一天中最有趣的事情就是修鐘表、修機器。
有一天,亨利·福特對父親說:“我想做一個機械師,不想做農夫。”父親沒有把他的話當真,認為他是隨口說說的。不過,在他的心中一直堅持著這個想法,所以在他17歲的那年,他毅然離開了農場,來到了底特律,在一家機械廠當學徒,修修手表和各種機器。他感覺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了,可是在外打工的生活越來越艱難。最后,還是迫于無奈,結束了他整整8年的漂泊生涯,回到了家鄉農場。回來后,父親給他40畝木材地,但條件是讓他放棄做一名機械師。當時,作為權宜之計他同意了。
也許換做其他人,在嘗過了生活的艱辛和闖蕩的艱難后,便會就此認命,就這樣在農場里做一輩子的農夫。可是,他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在他的心里還是做著那個機械師的夢。所以,在做農活的時候,他把部分砍下來的木頭搭建了一個自己的工作間,開始專心研制使用內燃發動機帶動的交通工具,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發明制造這種用發動機驅動的四輪汽車上。
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年的辛苦努力,終于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部汽車引擎。此時,他拿到了一家電力公司月薪45美元的聘書,從此他告別了農場。1896年,他把底特律第一輛“汽油馬車”開上了大街,1899年8月,37歲的他從電力公司辭職,從此將全部精力投身于汽車事業。1903年,亨利·福特終于有了一個自己的汽車公司。他的成功源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
無論何時,我們都要明確一點: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他人,而是來自于自己的內心,而且這股力量往往起著精神支柱的作用,是我們外在行為的動力源和驅動器。
如果一個人缺乏主見,不能堅持自己的初衷,無論任何事情都無法準確地判斷出對與錯,就注定一事無成。正如塞里格門所說:“對于一般人,出類拔萃并非腦袋好使或者性格使然,除非你是一個超級天才。如果你沒有堅守的品質,你不會比對手做得更好。”
所以,相信自己,堅持自己,不輕易為外界所動,有足夠的定力和力量來調整自己、安頓自己的心靈,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永不迷失自我,也就不會迷茫,不會迷失人生的航向!
上一篇: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下一篇:做人要有“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