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你自己的“下次”是哪次
文/L先生
制訂計劃的重要性無須贅言,但是,我相信下面這些情況,你應該遇到過。設置好了最后期限,卻總是等到前一天才開始動手;整理了一堆待辦事項,卻每天都看著它們在“過期”里面發呆;明明告訴自己,今天有一堆事情要做,到了晚上,卻發現這一天什么都沒干;終于開始干活了,卻管不住自己的手,過一會兒就打開了知乎、微博、朋友圈……類似這樣的問題,許多人都會遇到。經常會有人感慨:要是我的執行力能有規劃能力的一半,早就把想做的事情都做成了。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優秀的人才:90后的創業者、奧賽獲獎者、年輕的企業高管、當紅的創作者……其實,他們未必比你我聰明,也未必比你我勤奮,更多時候,他們只是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強,以至于在同樣的時間內,他們能做到的事情是別人的2~3倍,并且可以持續更長時間。
這并不是他們的專利,只要掌握一些思維模式,建立良好的習慣,你同樣可以做到。
01
分解,再分解——你真的明白你要做什么嗎
很多時候,我們的計劃執行效率低,其實是一開始就出了問題——我們在制訂計劃的時候,并不真的明白自己想得到什么結果。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制訂的計劃“每天健身一小時”和“每天用一小時,無氧運動四組,每組五分鐘,再慢跑半小時”相比,明顯后者更具體。你還可以列出每一組無氧運動的類型,如俯臥撐、深蹲……每一組應該做到多少下,等等。
簡而言之,計劃要分解到基本步驟,達到“看到計劃,不用動腦就能立刻執行”,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當你開始執行的時候,如果還要費勁去思考每組做多少下的問題,執行效率怎么可能高?如果還要登錄網站或手機APP,臨時去找做多少下效果最好——等你開始健身,估計已經消耗了不止30分鐘。
不只是浪費時間,許多時候,正是這些無謂的操作步驟和思考過程,大大地降低了我們執行計劃的動力。
簡單來說,“思考”和“行動”,對大腦來說是兩套截然不同的工作。當我們準備行動時,我們的大腦會為行動做好準備;這時,如果讓“思考”橫插一腳,就相當于被迫脫離了“行動”狀態,重新回到“思考”狀態,然后再調整回來。顯然,這會大大影響我們的專注度。
好的計劃應該是這樣的:在規劃階段,做好詳盡而細致的安排;執行時,無論處于什么情況,都可以立刻著手操作,無須再進行任何思考。這樣才能確保每次執行的高效。
我們總是很容易感到焦慮。其實,焦慮是怎么來的?簡單來說,源于對預期的不確定,而自己又沒有辦法可以減少這種不確定,這才導致了焦慮。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執行計劃的時候,總是容易走神,擔心自己做不好,無緣無故出錯,走彎路,拖延太多時間,諸如此類。這些都是焦慮的體現。如果放任這些念頭不管,它們就會對整個執行過程造成干擾。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在規劃的時候,把一切都準備好。這樣,等到執行時,就可以直接行動,不需要再進行思考、分析、安排,也就大大減少了讓自己產生焦慮和雜念的機會,變得更加專注。
所以,下一次在制訂計劃的時候,可以這樣檢測一下:你的計劃夠不夠明確?具體到每一個詳細步驟了嗎?每一次執行可以重復,還是要重新設置?如果遇到問題可以怎么做?把這些都考慮好,做出詳細的描述,寫下來,或者牢牢記在腦子里。這才是一個真正有可行性的計劃。
02
觸手可及——離你的目標再近一些
有時候,對于一些重復性的任務,我們都很難堅持下去。很多人的想法,是利用意志力強迫自己堅持執行。這的確是一種方法,但往往效果不佳。因為會伴隨著產生厭煩和抵抗情緒,最終的結果就是將你對這件事情的興趣消磨殆盡。
更好的方式,是順應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同時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當你產生意愿時,可以毫無阻力,立刻著手去行動。
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會有動力和阻力。我們實現它的意愿越強,動力就越大;需要的操作步驟、付出的時間精力越多,阻力就越大。當阻力超過動力,我們就很容易裹足不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用意志力強迫自己去完成,也多半會降低執行的效率和意義。
然而,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興趣并不會一成不變。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心情好的時候,做什么事情都覺得有干勁;心情不好的時候,平時熱衷的活動也會提不起精神。
所以,盡最大可能減少阻力是一種較好的方法,以期當我們的狀態位于高點時,可以用最短的路徑進入狀態。
簡單來說,當你做好計劃之后,想一想,按照計劃操作時,需要經過怎樣的步驟,需要用到什么材料?這其中,有哪些步驟可以提前準備好,哪些材料可以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盡量在規劃時就把這部分工作搞定。這樣一來,當你準備行動的時候,你隨手就可以拿到需要的東西,立刻開工,杜絕一切不必要的拖延和低效。
很多時候,阻止我們去行動的因素其實并不是目標有多困難、多煩瑣,而是你沒有做好準備而已。人往往會有這么一種現象:一件事情需要的步驟越多,我們愿意去行動的動力就會大大降低——即使每一步可能都非常簡單。
比如,如果你突然想去跑步,但跑鞋、運動服、腰包都在衣柜里,你需要打開衣柜,從舊衣服里把它們翻出來,是不是就感覺沒那么有動力了?如果它們就掛在門口的衣架上,吸引著你的視線,結果是不是會完全不一樣?
尋找靈感的時候,我一般會這樣:按home鍵指紋解鎖——長按dock欄的筆記APP——新建筆記——輸入,這一套流程下來不會超過五秒鐘。任何時候腦海中產生了一閃念的火花,我都會立刻把它們記下來,過后再慢慢整理。如果我稍微遲緩一下,拖半分鐘、一分鐘,很可能就會懶得把它們捕捉下來了。
如果你喜歡讀書,你就應該把書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隨時可以抓起一本來看;如果你想鍛煉寫作,就找一個運行最流暢的軟件,放在電腦或者手機桌面最顯眼的位置。不要小看這幾秒鐘,很多時候,正是這不起眼的幾秒鐘,就可以讓“下次吧”這么簡單的念頭乘虛而入;而反復的“下次”積累起來,就是質的區別。
所以,簡化一切操作步驟,讓自己可以第一時間、下意識地進行行動,是培養良好習慣最核心的方法。
03
問自己一個問題,再試著解決它
“問題導向”是我在工作中,經常向團隊伙伴普及的一種思維方式。其實,不僅僅在工作中,在日常計劃的執行上,同樣十分有用。
如果你的計劃是學習一個新領域,但卻不知道從何入手,那么,給自己設立一個問題,再試著想辦法搞懂它,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你計劃在三個月內初步弄懂西方藝術史,但是你對此一無所知,怎么入手呢?如果從最基本的通史和概論翻起,也許很容易就會失去興趣,難以堅持下去。這個時候,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設定幾個問題:如何正確地鑒賞一幅畫?印象派的歷史、風格、特點和地位是什么?什么是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
以興趣為原則,提出問題之后,再去請教別人,搜索資料,進行對比閱讀,提煉觀點,最后歸納整理,試著給出一個自己的回答。
在這個過程中,你勢必會碰到許多不理解的名詞和術語,盡力去把它們弄懂。由于有一個問題作為引導,而這個問題又是自己感興趣的,那么,你的興趣會被一直調動著,也會有更大的動力去攻克這些疑難。
當你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你會發現,你通過弄懂這個問題,實際上揭開了整個西方藝術史的一部分——盡管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足夠使你打下根基了。
無論學習什么領域,這個方法都是適用的。
同樣,在工作和能力提升上,你也可以不斷地向自己發問:這樣的流程規范嗎?這樣的操作高效嗎?這樣的解決方案合理嗎?有沒有更好的可能性?這樣的結論全面嗎?有沒有反例,有沒有特殊例子?……
這個做法的原理,其實本質上跟前兩步是一樣的:就是將抽象、寬泛的計劃,變得具體、明確,可以落地。并且,不是用意志力去強迫自己執行,而是利用好奇心和自己的內在驅動力,推動自己向目標前進。這樣一來,執行效率和續航能力都會得到極大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心氣太高。不用著急,慢慢來,循序漸進。一旦制訂好了計劃,就不要輕易地去變動它。
采用問題導向的思路,根據問題來組織目標,制訂規劃,你會發現,原本覺得難以入手的計劃,突然就變得簡單友好了許多。
04
先設立一個小目標,然后完成它
不可否認,人就是貪圖享樂的生物。所以,不要抱著用意志力去攻克障礙的想法,這對人的要求太高;并且,也不是一種能夠持久的做法。
更好的方式是利用我們自己的大腦機制,通過一些方法,讓自己對“執行計劃”這件事情產生興趣,愿意主動地去執行。
不要太在意外界的影響,重要的,是直問自己的內心: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對我來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對工作產生興趣,并且樂在其中的動力并不是工資,工資只是一個“保健因素”:它可以使我們不討厭工作,但沒法使我們熱愛工作。真正使我們對工作產生熱情的是成就感。
成就感就是你通過努力,克服障礙,完成一個目標之后的愉悅感。它的要素有兩個:一是需要付出一定的艱辛和努力,二是付出努力之后會得到預期的成果。成就感會讓你強化自己的存在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成就感是最有效率的一種激勵方式。
如果你的目標過大,計劃過于長遠,那么很容易令人產生畏懼和抗拒,因為會有一種“再怎么做也望不到頭”的不確定感,從而產生焦慮。這個時候,你可以試著把計劃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目標之間環環相扣、彼此遞進,完成一個小目標后,就激活下一個小目標,繼續攻克它。
這樣一來,每次完成一個小目標,都是對自己的一個正反饋。它會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從而使我們充滿動力和熱情。
學過編程的朋友都知道,任何一個編程的教程,都不會機械地向你灌輸代碼知識,而是通過一個個實際案例:這周完成一個簡單的小程序,下周加上一個功能,下下周實現更復雜的功能,下下下周再把UI加以完善……直至程序全部實現,這些知識也就牢牢地烙印在了你的記憶里。
這就是利用“成就感”和“目標”的機制,不斷地催發我們對執行計劃的興趣和熱情。每一個新功能的實現,既是一個小目標的完成,又讓我們獲得了充盈的成就感,從而產生強烈的想進一步探索的渴望。
這些小目標應該滿足三個條件:1.把每個小目標設定在自己適應的水平上;2.目標的難度,應該是稍稍高于你的正常能力;3.目標之間應該是有關聯的,最好是依次遞進的,前一個小目標是后一個小目標的基礎,并在這個基礎上,難度稍稍提升一點。
05
內在驅動力: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情嗎
其實,說了這么多,都只是一些方法。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你自己對計劃的態度:這真的是你完全接受、發自內心想去做的事情嗎?
如果你完成這些計劃,只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或者是為了工作需要,而你自己并不十分認同,那么,效果很可能并不太令人滿意。因為無論你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最有效的內在驅動力都是你自己的渴望。只有你真正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你才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完成。
所以,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以此為基礎設定目標、制訂計劃,并且在其中找到長遠的意義,這才是提高執行力最好的方法。
不要太在意外界的影響,重要的,是直問自己的內心: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對我來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自由: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下一篇:趣味:只有啪啪啪和拍拍拍的,不叫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