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文/楊熹文
01
女友辭去工作三個月后,我敲響她家的門。
一聲,兩聲,三聲,本期待著一個快活的靈魂,卻看見從門縫里探出這樣一個人,蓬頭垢面,衣著邋遢,兩眼求救般地看著我:“我想去上班……”
遙想三個月前她鐵心鐵意地對我說:“我決定辭職,朝九晚五的工作逼得我發瘋,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找不到時間做,我也該享用點自由了。”
朋友辭職前是公司前臺,每天需七點起床,精心打扮,亦要在工作中的任何時刻擺出微笑的表情,這一切在她看起來皆是束縛。辭職后的她終于脫離諸多限制,頗有興致地列出一張清單,寫滿自己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比如讀書、健身、學韓語……
她充滿期待地告訴我:“能看見自己坐在房間溫暖的一角,喝著咖啡讀著書,陽光曬在肩膀上,那種美好的景象,我腦袋中一直都有。”
可是,三個月后,我走進她的房間,卻看到這一派景象:臟衣服堆滿了墻角,被子團在床中央,茶幾上擺滿未洗的咖啡杯,吃空的餅干盒和咬了一半的巧克力散在地毯上……我需要踮著腳走路,才不會踏到地上的雜志或踢倒酒瓶,整個房間猶如強盜洗劫后的場面。
無須多問就能知道這幾個月的日子她是怎樣過的,自然也可以想象辭職最初的那些美好計劃是否落了空。她一身睡衣睡褲,看著我,言語絕望:“我已經胖了五公斤。”
我忽然想起那句值得深思的話,“自律者方得自由”。
02
剛出國的時候,我租住在一戶人家里,男主人每日出門上班,孩子們就讀于附近的小學,女主人做家庭主婦,負責打理生活。
在我狹隘的觀念里,“家庭主婦”這種職業即代表一種自由,在“煮飯”與“做家務”之余,可以用一種類似于散漫的態度去生活,比如可以一整天素顏,穿睡衣,不用在家中注意舉手投足,也無須有任何條條框框的壓力,就如我小時候看到的母親、姨媽、鄰居大嬸們一樣,不施粉黛,舉止粗俗,苦大仇深。
可我從未遇見過女主人如此自律的家庭主婦,她每天早早起床,為丈夫和孩子準備早餐,送別家人后換上運動衣,在附近的街區跑上一個鐘頭。回來后,洗過澡化好妝,一條裙子光彩動人,下午時則雷打不動地看上一個鐘頭的書,一杯咖啡配一小份甜點,這習慣不會因任何事改變。除此之外的時間里,女主人和其他的家庭主婦一樣,跳進一個盡職盡責的角色里,去照顧丈夫和孩子們。
那時,我工作辛苦,每天都盼望著星期日能夠在床上躺一整天,自然不理解女主人為何給自己的生活添進種種人為的約束,更無法知道為什么她似乎比我見過的所有家庭主婦,更從容、更快樂、更優雅。
她從不在食量上放縱自己,亦堅持運動,得以在婚姻七年中保持著兩位數的體重;她又一直讀書,從未和丈夫的世界脫軌,教育起孩子也溫柔有方。更難得的是,她的神色從容,一雙眼睛流露出發自內心的幸福和滿足,那是中年女人所能擁有的最珍貴的表情。
這和我一直以為的自由有悖,但我很快發現,我那種“每日回家就倒在床上,休息日恨不得一天都在床上度過”的生活使我變得異常懶惰而不快。我意識到,自己有相當一部分不快樂正是來自這種空虛的“自由”,它讓我的生活不受控制地走著下坡路,限制了我想成為更好之人的能力,阻礙了我想獲得的那種生活方式的腳步。
我突然覺得,這種自律帶來的自由,恰恰就是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03
我從2014年開始跑步,至今堅持兩年之久,起初是因為無法忍受對肥胖的厭惡,漸漸發現,跑步給我帶來的更重要的啟發,是讓我意識到了自律帶來的力量。這種時時與自己的惰性做斗爭,又在一次次斗爭中超越自己的過程,正是自律帶給我的階梯式進步人生。
村上春樹也如此形容過跑步為自己帶來的意義:“人本性就不喜歡承受不必要的負擔,因此人的身體總會很快就對運動負荷變得不習慣。而這是絕對不行的。寫作也是一樣。我每天都寫作,這樣我的思維就不至于變得不習慣思考。于是我得以一步一步抬高文字的標桿,就像跑步能讓肌肉越來越強壯。”
以我自己兩年的親身體驗來說,跑步是訓練一個人“自律”能力的好方式。我曾是一個吃無節制的人,又喜歡過度消耗自己,但跑步讓我成為一個自控力極高的人,令我可以堅持每天早起,準時踏上跑步機,拒絕拖延工作內容,在無論多熱愛的食物面前也能控制自己想放縱的念頭。
在我所結識的跑者中,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都是自律的。大部分人有著規律的作息時間,保持著健康的飲食習慣,甚至對時間也極為珍惜。這種自律,成為很多自由的基礎,也成為很多成功的基礎。
看過一些成功人士的新聞或自傳,發現跑步或者說自律,是很多人的特點之一。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凌晨四點半開始發郵件,之后就去健身房。
自律帶來的自由,恰恰就是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奧巴馬堅持每周至少鍛煉六天,每次大約45分鐘,只有星期日才會休息。
馬克·扎克伯格去年的計劃是每天跑步一英里,除此之外,他的生活里還有每個月讀兩本書,堅持學中文。
……
托馬斯·科里創造出“富有的習慣”這個短語,他用五年時間研究了177個富有人士的生活,發現其中76%的富人堅持每天做有氧運動30分鐘以上,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每天至少在工作前三個小時起床。這大概也是自律的某種形式。
嚴歌苓總結自己讀過的經典文學作品的時候也說過:“我發現這些文學泰斗——無論男女——都具備一些共同的美德或缺陷。比如說,他們都有鐵一樣的意志,軍人般的自我紀律,或多或少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
04
2016年年初辭職后,我的生活除了工作內容發生改變,其余并沒有發生很多變化。我依舊早上6點半起床,疊好被子,收拾好房間,去跑至少5公里。回來后,換上漂亮衣服,化好妝,坐在書桌前寫至中午。下午時搜集材料,構思文章,回復讀者。晚間小酌幾杯,讀書或會友。
生活里一切均有秩序,在形式上和做一份平常的工作并沒有太大差別,而自己也從這份自律中得益,保持身材,生活充實,事業穩定,能夠感受自己正掌舵著生活,朝著更好的方向。
偶爾來做客的朋友會把我當作奇葩看待:“那些出門買菜都要化妝的女孩就夠令人費解了,你為什么在家也要化妝?”
和取悅別人、取悅自己都不同,我深以為這也是一種“自律”。從一天之初穿上漂亮衣服、化好妝,整個人干凈體面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面對這一天的態度,也應該是如此鄭重而嚴肅的,絕不容有半點懈怠和馬虎。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康德的一句話: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而現在的我更加堅信,自律是一個人在年輕時可以培養的最有益的習慣。
上一篇:自愛:不要為了有趣而有趣,你需要迎合的只有自己
下一篇:行動:你自己的“下次”是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