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只有啪啪啪和拍拍拍的,不叫旅游
文/萌叔
只要一放長假,就會陸續有人問我:叔啊,求推薦一個可以美美照相的旅游勝地,我要發朋友圈震懾全場,你懂的。
我沒有回復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復。我無法理解一個人的精神要貧瘠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通過拍照和PS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去外面閑逛,看到一群背包客,人手一部iPhone,七八個壯漢蹲在地上圍著一朵嬌嫩小白花瘋狂按快門的場景。那畫面,和野外集體如廁真的很像,美得我不敢看。
這還讓我想起了出門在外,不論住在哪里,都能見到從門縫塞進來的讓人臉紅心跳的小卡片,還有隔壁隱約傳來的男男女女的呻吟聲。
拜托,如果只有啪啪啪和拍拍拍,這真的不叫旅游。
01
人與人眼中的世界,其實是不一樣的。
幾年前,一個與我并不熟悉的大學同學來杭州旅游。雖然交情不深,但我還是要盡地主之誼,帶他去逛逛西湖。
走了半個小時,我們拐進一座很冷清的小祠堂,旁邊有導游說這是于謙祠。提到于謙,我的第一反應是和郭德綱說相聲的那個胖子。
我同學倒是面色凝重,走了進去,二話不說就跪下了,嚇得我一激靈。我想拽著領子把他拎起來:你缺心眼啊,跪在個石頭面前算什么啊,又不是你祖宗,多丟人。
他沖我笑笑,說:“一會兒就好,你要嫌不自在,就去附近逛逛吧,我很快就完事兒?!?/p>
后來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自己也搞不清楚,只是讀了不少和于謙有關的書,覺得他真是了不起,就想來瞻仰一下。
我當時一百個不理解,覺得這貨真是個“中二”少年,變著法地矯情。直到幾個月后我開始讀《明史》,看到于謙那一卷時,才多少明白了一些他的感受。
后來我自己一個人又去了一趟于謙祠,沒帶相機沒拍照,恭恭敬敬鞠了幾個躬,好讓他老人家知道,除了說相聲的那個于謙外,還是有人記得他的。
02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你一定不會陌生。有趣的是,讀萬卷書,是放在行萬里路前面的。
換句話講,如果旅游時,你不了解景點背后的故事,即便住著再舒服的灑店,享受再豪華的套餐,也只是走馬觀花,對著鏡頭齜牙;洗滌不了心靈,也升華不了靈魂。
想必前面我提到的那位環游世界的土豪,就屬于這種情況。他的眼中只有房子、樹、山、水,卻不曉得背后蘊含的歷史與文化,當然會覺得無聊。
其實這不叫旅游,頂多算是換個地方逛街。
面對同樣一件事、一個物品、一處景點,你了解得越多,看到的就一定也越多。
你懂美術,走在路上看見的光與影都與別人眼中的不同,天空不只是藍白灰,有時也會泛黃發紫;你懂音樂,就能輕易分辨曲調中的每一種樂器,腦補出樂隊的樣子。
當然,如果你了解某些景點的深層含義,旅游也容易帶來更多樂趣。
我有一個基友,他喜歡蘇式園林到瘋狂的程度,每年都要跑去蘇州四五次,啥也不干,天天看樹、看水、看房子。我猜,他眼中的蘇州一定與我眼中的不一樣。
還有個同事酷愛書法,抽空去了一趟王羲之故居之后,自嗨得不行,和我說五星推薦,不滿意回來砍死他。后來我去了,回來差點兒砍死他。一個破池子旁立了口水缸,你和我說五星推薦?
話又說回來,我雖然欣賞不了,卻特別能理解他的感受。這與在于謙祠虔誠下跪的那個人如出一轍——
在他們眼中,這些景點代表著歷史、文化和故事,而不是亂石、朽木、自拍和美圖秀秀。
03
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連本該返璞歸真的旅游,也充斥著攀比與銅臭味。人們來了又走,拍幾張美顏照發到朋友圈,表示朕已來過,你們這些沒去過的都是渣渣。
于是,他們在本該肅靜的祠堂里也要大聲喧嘩,在名人的陵墓前都要爭著搶著按快門,三、二、一地喊著“茄子”。
這樣真的合適嗎?
如果你已經定好了旅游目的地,請先試著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找來幾本書認真讀讀,聽聽景點背后的故事。
只有這樣,當你去參觀兵馬俑時,才會心存敬畏,而不會在朋友圈里調侃為什么男兵馬俑也要梳辮子。
只有這樣,當你身處故宮時,才能感嘆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曾是帝國的心臟,而不會去嫌棄路面坑坑洼洼,為啥不鋪上實木地板。
面對同樣一件事、一個物品、一處景點,你了解得越多,看到的就一定也越多。
上一篇:行動:你自己的“下次”是哪次
下一篇:“變態”體現“自我超越”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