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別一受挫就絕望
文/萌叔
01
我曾做過一段時間的人力資源工作,主要負責針對應屆畢業生的招聘。換言之,我就是許多人口中又愛又懼的“面試官”。
畢業生求職很辛苦,這我十分清楚,所以我從不板著臉,有時還會和對方說幾句掏心窩的話,更沒想過故意刁難。
在許多同學眼里,我大概是一位架著黑框眼鏡、頂了幾根白頭發、蠻和藹的大叔吧。
即便我再溫和,每輪面試過后,公司還是會收到兩三個電話、四五封言辭激烈的郵件,厲聲質問為什么錄用名單上沒有他。
有時接起電話,聽筒那邊的人沒說幾句就抽泣起來,進而號啕大哭,最后天崩地裂。我只好勸她:“姑娘,你先靜靜,咱這是找工作,不是找男朋友呀。”
找工作,其實是不存在好與壞的,只有合適與不合適之分。公司與求職者各取所需,這筆買賣就算做成了。沒看上眼,咱就另尋他處,不丟人。
有些同學卻如臨大敵,把一次平常的拒絕也要看作人生路上的重大挫折。如此心境下,做出諸如謾罵等極端行為,也不難理解。
每到這時,我都會想起同事的一句感慨:輸不起的人,真的活得好累。
02
有句話,我們念叨了幾十年:
“落后,就要挨打?!?/p>
許多人的一生都在急功近利中度過,主流媒體也在宣揚同樣激進的觀念。最近還有知名報紙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很能引起一些人的共鳴:《孩子,我寧愿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你瞧,這望子成龍的寄托是多么殷切,這出人頭地的決心是多么堅定啊!但在打雞血之余,我還是感到身后有絲絲冷風吹來。
從出生開始,每個人旁邊都立了一根看不見的棍棒。它在年少時由家長揮舞,在成年后又轉交到自己手里,沒事兒就給自己來那么一下,生怕在和別人的攀比中落了下風。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弱點十分致命——
你很難獲得內心的平靜。
最直接的表象,就是輸不起。
記得幾個月前,我家小區樓下舉辦了一場少兒鋼琴大賽。七八歲的小朋友輪番登臺獻藝,場面十分歡樂,我鼓掌都把自己的手給震麻了。
不料最后公布排名時,得了第二名的小女孩突然號啕大哭,身邊的人勸都勸不住。最讓我意外的,是她站在一旁的母親,同樣也是一副不情愿的樣子,皺著眉噘著嘴,不拿第一不算完。
這只是一個以娛樂為主的小區活動而已,不知情的,還以為母女倆參加的是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呢。
我并非神仙,無法占卜這個小女孩的未來。但如果名次與地位在她心中繼續霸占如此重要的地位,想必憤恨與不甘注定會成為她一生的主題。
03
成功學,在任何年代都十分流行。十年前,它的名字叫“哈佛女孩成長史”;十年后,它以各種雞湯和勵志書籍繼續統治著人們的思想。
所有人心里都憋了一股勁,似乎名與利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不二法門。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一直在追尋的,并非成功,而是幸福。換言之,我們所向往的,不過是腦中分泌的多巴胺罷了。
消極情緒對于多巴胺和幸福感的抑制十分顯著,正因如此,我們才要學會如何正確處理挫折與失敗。
首先,咱要時刻謹記一句話:“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薄龅角鞍刖洳⒉焕щy,誰都有一股子沖勁兒——難的是做到后半句。
在洶涌如潮的內心世界里,我們需要風雨兼程、絕不輕言放棄的探險家,但更需要慣看秋月春風,一人一船、篤定前行的白發漁樵。
記得看過一檔比拼記憶力的電視節目,一名大學生一路過關斬將,沖到了決賽。賽前采訪他時,他的口氣與神情,仿佛自己一定會拔得頭籌。
但他失敗了。在鏡頭面前,一個身高一米八的健碩漢子,哭得像個剛出生的嬰兒。不是眼圈泛紅,而是號啕大哭。主持人表情尷尬,光是圓場就費了許多口舌。
國外有句名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國內也有古訓:盡人事,聽天命。兩句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實際上,完成一件事情,你的幸福感是與心理預期成反比的。心理預期越高,在事情做完后,你就越傾向于“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幸福感便會越低。
只有降低預期,在頭腦中將失敗作為一種可能的結果并提前接受,才能少些戾氣,多些淡然,以平和且堅定的心態面對挑戰。
畢竟,努力與付出,可以決定一個人飛多高;而對于失敗的承受與接納,才會決定你摔多狠。
另一種心理特質同樣十分重要——關注自身,而非過度在乎他人。
有句話你肯定不會陌生,甚至你自己也經常會這樣想:“我一定要活出個人樣,來證明給你們看!”如此決絕,卻又如此悲涼。
事實上,這個世界很少有人會真正關心你。即便活出了所謂的“人樣”,收獲的也大都是隔閡與嘲諷。
過度在乎他人、自我缺失的狀態十分可怖。比如有些人一輩子都活在父母的陰影下,一句斥責就會讓他放棄優渥的工作,與親密的戀人分手,甚至和自己并不愛的人終老一生。
我同樣見過許多人,同事的一個眼神、室友的一句話,都會讓他得意揚揚或怒火中燒,內心的波瀾永無寧息。
將他人的看法與自身的幸福感綁在一起,大概是這世上最賠本的買賣吧。
如同500年前,王陽明先生心學所強調的,拋開他人的影響,學會聆聽靈魂深處躍然而起的聲音,遵循本心,這是所有人都不該忽視的一項技能。
它值得我們終其一生去修煉。
人這一輩子,追求的無非是安全感與幸福感。哈佛大學為此開設了一門關于幸福的公開課,但在國內仍鮮有學校注重內心的修養。
正因如此,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價值觀體系下,讓自己獲得平和,淡然面對成敗得失,才顯得尤為重要。
在洶涌如潮的內心世界里,我們需要風雨兼程、絕不輕言放棄的探險家,但更需要慣看秋月春風,一人一船、篤定前行的白發漁樵。
祝你幸福。
上一篇:成長:成熟就是深諳世故卻不世故
下一篇:拒絕:生活真的是“有事就聯系,沒事就各忙各”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