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有家有孩子有老公,可依舊孤獨得像條狗
文/陳琳
01
生完孩子后,我做了兩年半的全職媽媽,直到2016年上半年才開始兼職寫作,希望半年后回歸職場。雖然,母校北京大學曾為我帶來諸多光榮與贊譽,但也因為全職媽媽這個略顯尷尬的身份,反而令北大從我的光環變成了我的“黑歷史”。朋友和家人都認為,名校畢業生不應該做全職媽媽這種“低價值高強度的工作”,這是對教育的浪費。
而我自己,也曾經在“有價值”與“無價值”之間迷惘不已,社會大眾的不理解與自己內心的不篤定交織在一起,我無從知道自己的社會價值要如何衡量。
現在我需要每天開會、閱讀、寫作,可是全職媽媽的勞務內容還是一樣沒少。我心中對于工作和家務這兩個工種的天平,逐漸出現了明顯傾斜。
對我來說,相較于高付出、低回報的全職媽媽身份,目前有思考、有產出、有回報的寫作工作讓我感到自己更有價值、更加快樂。工作相當于全情投入的放松,而料理繁重的家務就變得更加機械、單調又無趣了。
02
一個周末的早晨,全家吃完早餐,餐廳、廚房杯盤狼藉,客廳更是因為經歷了前一天的折騰而雜亂不堪。先生吃罷就開始看電視,兩歲半的寶寶照例投入玩耍中,而清理任務自然又落到了我頭上,而且勞動量還不少。
恰好我又因為連續幾天熬夜工作而身心疲憊,所以還沒開始著手清掃,心中就已經溢滿了厭煩和委屈。一邊在內心思索“平等的婚姻難道不是各有付出嗎”,一邊像個麻木的流水線女工,無可奈何地清理雜亂。
其實,這只是做全職媽媽以來最平淡不過的日常,而對于那天的我,成了心理防線潰壩的最后一瓢渾水。于是,我內心擠壓的委屈和不甘,經過疲憊的放大之后,所有負面情緒都對準了先生,無聲地被投射了出去。
我認為,他的大男子主義就是我不開心的罪魁禍首。我只想問他,為什么我也開始工作掙錢了,可是依然要承擔幾乎所有的家務勞動?家庭分工為什么如此不公平?
所以,當我清理完廚房、開始掃地的時候,情緒終于抑制不住,不公和委屈一起涌上心頭,眼淚和鼻涕的閥門轟然大開。我扔掉手中的掃帚,跨過地上的垃圾,開始坐在沙發上無聲痛哭。而在臥室的先生依然一無所知,身旁的孩子伸出胖胖的小手摸我的臉:“媽媽哭了。”
直到我的抽泣聲驚動了先生,我才看到他錯愕的臉。在他眼中,在這個安逸的周末晨光,事事順心,他完全不明白我在哭什么。
對于女人起伏不定的荷爾蒙,及由此引起的情緒龍卷風,那些來自火星的男人絲毫不明就里。這不僅來自男女大腦結構的根本差異,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成長經歷、家庭背景和教育水平都會造成兩者思考和行為的不同。習慣于看母親忙碌家務的兒子,自然不會理解妻子獨自承擔家務的委屈;而自小目睹父親分擔家務的女兒,也會對自己的丈夫抱有同樣的期望。
“我不想做家務,我很累。”我哽咽著對先生吐出一句話。
先生好一會兒沒有說話,表情先是一怔,然后笑起來:“你直接讓我幫你就好了嘛,干嗎搞得梨花帶雨的。”然后,他撿起掃帚,父子倆開始在游戲中清理地上的狼藉,不一會兒,周圍環境就讓我這個輕微強迫癥患者感到順眼了許多。
然而,眼睛舒服了,我的內心并沒有舒展多少。因為我開始意識到,這次由委屈和不甘疊加造成的情緒崩潰,其實存在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這個根源就在于我和先生對于婚姻分工、性別角色的價值觀存在差異。如果得不到解決,同樣的崩潰過不了多久還是會再度發生。
03
大我十幾歲的他,自小生活在大男子主義家庭,目睹父親占據家庭權威地位,不帶孩子,不做家務。而母親即使也有工作,仍然勤勤懇懇、勞勞碌碌、毫無怨言地料理著家庭的一切。生活中的磕磕絆絆,也總是伴隨著父親對母親的呵斥,和母親的默默忍受,像極了絕大多數中國家庭。
男孩對于性別角色和家庭分工的看法,絕大多數來自父親的示范。毫無疑問,大男子主義思想也在我先生腦中扎根壯大,成為他價值觀中潛藏最深的基因之一。他理所當然地認為,無論有無工作,妻子都應該毫無怨言地承擔所有的育兒責任和家務,而丈夫擁有豁免特權。
但是,在我所成長的家庭中,于家務而言,爸爸會負責各種繳費和修理,還會和媽媽一起洗碗、掃地、擦地板;于育兒而言,在我還是個嬰兒的時候,他就會熱牛奶、換尿布,成長過程中,他還經常陪我游戲、讀書、送我上學。所以,我以為絕大多數男性也都一樣,會和妻子共同承擔家庭事務和育兒事務。
我高估了男性的勤勞程度,高估了婚姻中兩性平等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而我的一系列關于婚姻的價值觀都是建立在這種樂觀之上。現在這個基礎變了,一切觀念都需要重新調整。正是觀念遭遇了巨大分歧,才導致了我心理上的排斥和厭惡,讓我覺得自己有家有孩子有老公,可依舊孤獨得像條狗。
正如哲學著作《為什么長大》中所述:“不管生活多么美好,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裂縫總是存在——理性的理想告訴我們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經驗卻告訴我們,現實往往不是理想的樣子。長大需要我們面對兩者之間的鴻溝——兩者都不放棄。”
04
殊不知,我跟先生之間價值觀差異如此巨大,就和我們的成長經歷、家庭模式息息相關。
父母的性別觀,直接影響孩子對異性的態度。一個家庭中父親對待母親的態度,以及父親對于女性地位和價值的看法,會深深影響孩子對于性別分工和婚姻地位的觀念。而大男子主義思想暢行無阻的家庭中,通常就有一個權威型的父親和一個順從型的母親。
在中國傳統的男權思維中,兒子永遠是自家人,并會在婚后仍與父母保持緊密聯系,還會贍養父母直到終年。所以,大男子主義家庭對于兒子的培養,帶著“自利性”的傾注與投資,因為他們相信,將自己的社會資源投資給兒子,會取得長期回報。
而在這樣的父母眼中,女兒只是暫時的家人,早晚是“潑出去的水”。在男權思想體系中,婚后女方要在男方家里居住,因此女兒終究要去服務另一家人,而不會像兒子一樣,為自己的父母提供贍養和回報,所以他們對于女兒的培養就顯得淡漠許多。父母會從小教育女兒處于從屬地位,盡量減少對女兒的投資,并在她有限的婚前時段,盡可能從她們身上剝奪資源,比如讓女孩多多干活,或為家里奉獻收入,以此補貼兒子。
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她的哥哥懦弱無能,卻對父母頤指氣使,處處指望父母搜刮妹妹來為自己收拾爛攤子。在他的價值體系中,犧牲妹妹的幸福來補貼自己,非但沒有一絲不合理之處,反而還會苛責妹妹付出的不夠多。
而樊勝美,雖然外人看來她是獨立自信的現代都市女性,但其價值觀中深深潛藏著男權思想的遺毒。以至于大學畢業后生活在現代化都市的她,都無法主動斬斷父母拿她補貼兒子的自私鏈條。原因也很簡單,她自己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很難不去對男權思想產生認同,就像長期生活在虐待環境中的孩子,哪怕心中極度恐懼和厭惡,也會因為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而不由自主地追隨與虐待者相似的人。
所以樊勝美即使痛恨,也無力勇敢扛起獨立的旗幟,與家人劃清界限。于是她就在不情愿與不得已中扭曲著自己,正如廣大男權家庭中逆來順受的女性一樣。
當父母不斷地、長期地對孩子進行洗腦時,再荒唐的理念都會變成正當三觀。相比之下,深受父親寵愛的邱瑩瑩,價值觀中就滲透著“女孩也能闖出一片天”的思維,因此就要自信、果敢得多。
像樊勝美這樣在典型的男權家庭中長大的男孩和女孩們,如果沒有特別的境遇使他們徹底推翻原有的價值觀,那么等他們成為父母以后,就會自然地將腦中男權思想的婚姻觀和教育觀傳遞給下一代,于是中國“男尊女卑”的思想才得以擁有代代相傳的豐沃土壤。
婚姻與教育中的價值觀傳導鏈,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婚姻觀和教育觀,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上一代的婚姻觀引導教育觀,他們的教育觀又將構建下一代的婚姻觀。
父母各自的婚姻觀會滲透進自己的行為、思維以及教育策略中,從而直接灌輸給孩子,成為他們最初三觀的框架。男權思想的家庭,常培養出特權意識濃厚的男孩和“不值得感”強烈的女孩。他們日后選擇婚姻時,往往也會模仿父母的婚姻模式。又因為這個階段形成的價值觀往往根深蒂固、難以撼動,所以在男權家庭中長大的男孩,傾向于尋找認同男權思想的女孩,以此鞏固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就有的特殊地位。
而在男女平權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男孩更容易愛上自我價值感強、有事業心的女孩,而女孩也更希望嫁給認同男女平等、愿意分擔家務的男孩。總而言之,人們都傾向于尋找與自己的價值觀相似的人。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推測,當男權家庭出身的男孩遇到平權家庭出身的女孩時,其價值觀的鴻溝可想而知。
所以,這也是文章開頭,我為什么會因為家庭分工的不公平而情緒崩潰的原因。在我的價值體系中,“丈夫參與家務勞動和教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在我先生的價值體系中,正常狀態是“妻子包攬所有家務和育兒,丈夫不必搭把手”。我們都認為自己沒錯,對方的思維才是三觀不正。
其實,婚姻何止需要價值觀的相似,研究顯示,“門當戶對”已經是世界通行的婚姻法則;中國如此,美國亦如此。相似學歷背景、經濟背景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階層、學歷差異很大的婚姻將會越來越少。
但現實生活中,很難有方方面面都完美契合的夫妻檔,無論如何幸福的夫妻,都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于我個人而言,我與先生在價值觀上的差異,也集中在“性別角色”和“家庭分工”這兩點上。
對性別角色分工的認識,與婚姻的質量關系密切。研究顯示,女性的相對收入越高,婚姻幸福感越低,婚姻互動越少,婚姻沖突和問題越多,離婚意向越高。
如果妻子在經濟上依賴丈夫,那么即使她們心有怨言,也不敢貿然提出離婚,因為離婚會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前途未卜。如果妻子經濟獨立,她們離開不幸福婚姻的成本降低,離開丈夫也能維持不錯的生活質量,她們就敢于離婚。
中國“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依然是主流,因此社會的主流意識依然認為丈夫的收入和家庭地位應該高于妻子。而如果妻子獨立意識強烈,或妻子收入遠高于丈夫,她們就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壓力,比如“女人太強不容易幸福”“男人不喜歡女強人”等言論,同時還要承擔養家的責任,婚姻幸福感就會隨之降低。
每個人都希望在婚姻中獲得公平,當一方感覺自己付出多、回報少時,往往就會感到不公平。尤其在很多中國家庭中,女性在外工作掙錢,回到家依然要承擔大部分家務和教育孩子的重任(比如我),夫妻雙方的不公平感就可能會導致婚姻關系的不和諧。此外,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會越要求夫妻關系的平等;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如性格、愛好等)增進夫妻感情,那么就很容易導致婚姻質量的下降。
總而言之,中國現代的女性似乎活得很累,一方面要在職場勇敢拼殺,為自己掙得面包與尊嚴;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又很容易遭受男權主義的不公待遇。連社會都在以“全職媽媽沒有價值”“職場媽媽對不起孩子”“女人太強就不幸福”等陳舊的觀點對女性進行道德審判,讓更多女性對于自己的價值定位充滿煎熬。
05
所以,很多女性在追求自我卓越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完美主義:她們在追求自身價值的同時,也想同時經營好婚姻關系和親子關系,也就是“have it all”。但是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優秀、閃耀看似擁有完美幸福生活的女性,實則內心存在深深的不自信。因為她們認為無法平衡好一切就是不成功,所以她們在不斷要求自己做到更加完美。
而臉書(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在享譽全球的著作《向前一步》(Lean in)中,講述了全世界的女性在婚姻、職場、家庭和社會中遭到的不公待遇,以及優秀的履歷和人格都掩蓋不住的不自信。男權思想哪個國家都有,由此產生的社會壁壘,以及女性自我的內在障礙,讓很多原本可以大放異彩的女性避免掌權、掩飾坦率、壓抑進取心,從而失去了很多機會。
那些阻礙女性“向前一步”的社會壁壘,我們其實可以通過向下一代傳遞平等的性別、婚姻價值觀來慢慢消除。教男孩做家務,給他們示范一個家庭應有的平等;告訴女孩要勇敢,鼓勵她們去追求更高的成就。
也許我們仍舊需要與社會傳統文化、思想觀念做一些抗爭,但“向前一步”總好過“永遠退縮”。
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擁有平權意識的男性和女性,他們成為父母后也會更加注意向孩子傳遞性別平等的價值觀。目前人們對“直男癌”的討伐與諷刺,也說明男權思想在婚姻市場將會越來越不受青睞。學者曾經預言,2020年,中國將爆發數量達2000萬的“光棍危機”,而光棍中大部分是低收入、低學歷的男性。除此之外,還可以設想,未來還會有一小批深受男權思想荼毒的年輕男性找不到婚姻的歸宿。
如果社會和家庭一如既往地“重男輕女”,那么這種性別偏見,終將砸了男孩和女孩自己的腳。
角色平等的婚姻有利于家庭的穩定和幸福,還能使夫妻雙方更加健康、快樂,使孩子心理健康、學業優秀。一個家庭對于性別、婚姻的價值觀,不光影響婚姻質量,對于夫妻雙方的事業、孩子的婚姻選擇,也有不容小覷的影響。這些都是有大量理論依據的科學真理。也許我們仍舊需要與社會傳統文化、思想觀念做一些抗爭,但“向前一步”總好過“永遠退縮”。
我們可以從一個小目標開始,比如誠實地告訴你的伴侶:“我有點累,今晚你洗碗好不好?”
上一篇:堅持:你連早起10分鐘都做不到,還奢望什么成功!
下一篇:強大:別總那么好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