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著面對苦難,與苦難一起成長
生活中,雖然我們總是把“一帆風順”“萬事如意”等美好的祝福語掛在嘴邊上,但事實上我們真的很難擁有順風順水的人生。大多數人生都必然要經歷坎坷和挫折,最終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也不排除有些人生始終磕磕絆絆,遭遇苦難幾乎已經成為生活的常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一味地逃避現實,祈禱順遂的人生到來,還是勇敢地面對和接受現實呢?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一種做法,但是真正正確的做法卻是后者。
命運的力量是強大的,盡管我們經常說要成為命運的主宰,但我們首先還是應該掌握與命運的相處之道。當你與命運背道而馳,命運讓你往東,你偏偏要往西,在此過程中還不停地自欺欺人,那么你一定會被命運更加殘酷地糾纏,直到你筋疲力盡徹底屈服為止。我們的確要改變命運,成為命運的主宰,但是這么做的前提是接受和順應命運,從而找到與命運的最佳契入點。如果你總是不能接受現實,那么你一定會被痛苦糾纏住,甚至為此寢食難安、焦慮不已。相反,當你接受現實,坦然面對命運的安排,從而再心平氣和地尋找征服命運的最好方式,則成功的概率會提高很多。
因此,我們可以說,對于生活中出現的很多困境,我們只有坦然接受,勇敢面對,才能找到與它們之間最好的相處辦法,從而了解它們,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既然痛苦不會因為我們的焦慮而減輕分毫,那么我們完全有理由擁抱痛苦,從而最大限度地與痛苦和諧共生,直到徹底消除痛苦。
伊麗莎白·康萊來自俄勒岡州,她在經歷無數困難和挫折之后,終于懂得了一個道理:接受既成的事實,其他別無選擇。
曾經,伊麗莎白一直覺得自己過得非常美好,她喜歡自己的工作,她幫助撫養的侄子也長大了。她覺得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曾經喝白開水吃面包的苦日子終于到頭了。然而,這一切都在美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破滅了。
那一天,伊麗莎白收到了來自作戰部的電報:自己最疼愛的侄子在戰場上失蹤了。還沒等伊麗莎白緩過神來,她又收到了另外一封電報,稱自己最疼愛的侄子死了。頓時,伊麗莎白覺得天都坍塌了。如果說過去活著是為了照顧侄子,如今好像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了。為什么上天帶走了自己最疼愛的侄子?他是多么年輕的人,卻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伊麗莎白完全不能接受這個事實,過度的悲傷將她擊垮了,她放棄了工作,也不再和朋友來往,這個世界對她而言毫無價值。最后,她決定離開家鄉,找尋一個地方獨自悲傷。
然而,就在伊麗莎白打算辭職、清理桌子的時候,她忽然看到了一封信,那是幾年前母親去世時侄子寄給自己的,或者說這是一封安慰信。伊麗莎白再次讀這封信:“當然,我們肯定會無比懷念她,特別是你。但是,我知道你會繼續好好生活的,因為我對你有信心,你會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在過去你就是這樣教育我的,不論我走到哪里,不論我們距離有多么遙遠,我依然記得你當初對我的教誨,你說我要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微笑著接受來自命運的任何考驗。”
伊麗莎白將這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好像侄子就站在她面前,與她對話:“你為什么不按照你曾經教給我的那樣去做呢?勇敢堅持下去,不論發生什么事情,記住微笑面對,繼續生活下去。”
伊麗莎白受到了鼓勵,她開始像以前一樣努力工作。她決定不再悲傷難過,然后不斷地自我激勵:事情已經發生了,既然我無力去改變,那就選擇接受吧。現在我會按照侄子所希望的那樣好好活著。伊麗莎白將全部的思想和精力都付諸于工作中,她還寫信鼓勵在前方的士兵們,晚上則參加成人教育班;她找到了生活中新的興趣,認識了新的朋友。后來,連伊麗莎白本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她已經不再為過去那些事情而悲傷了。她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就好像侄子所期望的那樣。她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生活恢復到當初的平靜,不過她現在的生活比過去更充實、更完整了。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逆來順受是人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伊麗莎白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必須接受那些不能夠改變的事實,并試著適應它。已故的喬治五世曾經在白金漢宮的圖書館里裝裱了幾句話:“教我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為錯誤而后悔。”既然事情已經這樣了,那就別無選擇,即便是這個一國之君也會這樣安慰自己。
當你把痛苦變成心尖上的刺,痛苦就會不停地扎痛你、刺穿你。當你擁抱痛苦,將其變為自己的一部分,它就再也無法傷害你。哭著也是一天,笑著也是一天,痛苦從來不會因為你的糟糕感受而消失,反而會因為你的愉快和幸福而退縮在角落里,直至煙消云散。既然如此,就讓我們用寬容博大的胸懷,用充滿愛的心靈,消融痛苦吧。
上一篇:當即執行,勝過任何夢想
下一篇:心中有夢想,腳下就有路